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酒店業的資訊化競賽



旅遊業是香港經 濟四大支柱之一,近期亮起了黃燈,原因之一是我的鄰近的澳門大力發展旅遊業,而新落成的威尼斯人也是城中熱話。因此我們應該多放資源在旅遊業上,以免輸給 鄰近地區。當中酒店業的發展對旅遊業也是十分重要,根據美國酒店及旅遊業財務與科技專業人員協會(HFTP )的預測,電子及互聯網科技將成為酒店及旅遊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工具,IT 在酒店業的應用變得愈來愈重要。


酒店業者應該明白競爭的目的是為著盈利,加上全球經營一體化使酒店業客源更加豐富,市場更加廣闊。價格競爭並不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酒店業內人士,應多花心思放在如何尋找競爭新優勢,提高酒店的綜合競爭力上,而資訊科技的進步就為酒店業製造了新的優勢。


互聯網的應用
酒店諮詢服務顧問的Arthur Anderson對全球300家飯店進行調查,其《2000年酒店業:科技》發現許多大型連鎖飯店雖然意識到CRM系統,但是不並徹底執行。它僅有13% 的調查對象已把資產管理系統和訂房中央系統合二為一組成顧客資訊集成系統 (CIS),另外有11%受訪者打算在近幾年建立CIS系統。雖然90%的受訪者擁有自己的網站,當時只有39%的 酒店開展了網上適時訂房業務。


技術改造和經濟壓力窒礙酒店決策層開展酒店電子商務及建立酒店CRM系統的因素。很多酒 店 並沒有搭建電子商務平臺,更沒有將內聯網(Intranet)與互聯網(Internet)相連。而Intranet與Internet也擔當不同的角 色。例如內聯網的功能是:發佈企業法規、政策和人事制度;客戶IC卡消費和企業文化發布;企業動態DBS;經營資料發佈;電子論壇和檔審批;按職責查詢企 業住處和內部電子郵件等。而互聯網的功能則是:遠程預訂;遠端存取酒店內部網路,查詢經營情況和電子郵件,進行運營控制;企業集團經營資料匯總傳送;進行 預訂確認;電子促銷、信用卡支付確認,發佈公司住處主頁及對外宣傳等。


例如酒店會透過互聯網去宣傳企業形象,而且更可以在網上宣傳在全球的加盟店及其周邊的景點,方便客人制定行程及作出選擇。至於網上預訂客房,讓客人瞭解酒店的的硬體及軟體設施,方便選擇他們需要的服務,進行遠程預訂,為酒店帶來新客源。


現時不少商務旅客都會採用旅遊網站的網上訂房服務,如內地的攜程網、e龍網,外地的 b&b.com , priceline.com等。當這些網站收到客戶的訂房資料之後,如何確認顧客的房間預訂,也需要完善的IT系統支援。而應用IT 也有助酒店分配房間的使用,在淡季時集中客人在數個樓層,令資源有效調配。


現時的客人要求頗高,需要多花心思去滿足其個性化要求。假設設客人要求,非吸煙、雙人床、不接近升降機的房間,如果酒店有一個自動配對系統,就能處理客人每一項在細節上的要求。而酒店與顧客通過網上的交流,提供更人性化及個性化的服務,亦會增加客戶的滿足感。


為提高酒店業的管理效率,減低營運成本,應用IT 能節能系統,有助減少浪費能源。尤其是將溫度及光暗調至最適當的水平,並避免室內過冷及過光,令能源用得其所。 有些酒店更會應用空調排出的熱能來製熱,如浴室的熱水供應,令能源發揮最大效用。


期望各大小企業能一同參與資訊化競賽,多製作不同的行業應用軟件,為香港旅遊業提供動力,令香港在資訊化競賽中突圍。


刊於 SMB World 十二月號

Sunday, December 23, 2007

旺角數碼廣場


早前出席左一個由電腦商會攪的超級數碼廣場開幕活動及press conference。一班朋友叫我撐場,我當然義不容辭。香港已進入數碼廣播時代,這類數碼廣場的落成,將提供更多選擇給消費者選購心水產品,使能在家中收看高清電視節目。我公司亦有生產「機頂盒」,大會亦有安排地方給我們展出產品。當日我除了有個簡短分享外,還順道逛逛這個廣場,我買了一套software給我兒子,另外也買了一部5 inch 顯示屏的手提電腦,我頗喜歡這個電腦,因為可以隨時隨地上網、上facebook,但唯一美中不足,便是這部電腦的顯示屏面積實在太細了。

Friday, December 21, 2007

開飯啦!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每年約有二千多萬名訪港旅客。香港也是匯聚世界各地不同人士居住的地區,走到街上外藉人士隨處可見。因為這原故令香港產生了很多世界各地菜式的食肆;日本菜、越南菜、泰國菜、上海菜等。香港人亦喜歡嘗試吃新款菜式,以往很多人尋找一間新食肆,也會問問朋友意見。今天要尋找一間食店,只要上網搜尋,便可以找到心目中想吃食店位置,當中有一個較多人認識的網站叫「開飯喇!Openrice.com」。這個網站由一班年青人創辦,其中Ray更是我的好朋友。

這個在二零零零年成立的網站,曾經歷科網泡沫低潮。創辦人Ray 說,當初和友人一起設立這個網站,有感與「飲食」有關的行業應該較易經營。萬一網站經營不善,也可以化身為食家,嘗盡各地美食,大快朵頤,因為「食好野」也是各創辦人的嗜好。不過,Ray 發覺其實他們並不如想像中受食肆歡迎的,因為網站的食評不全是正面,有少部份甚至惡意中傷,但當然用家真實的評價也有不少。評語中有好與壞,假若食肆不願面對負面批評,改善其食店,反而因此討厭這類食評網站。

我相信真實的評論應該佔多數,因為只有少數人會無聊地以不同身份登入網站,寫負面評語去批評競爭對手。香港人一向「民以食為天」,食肆多不勝數。若想有一個愉快的用膳經驗,光顧食店前參考別人的評語,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有批評才有進步。食肆能願意面對負面批評,改善菜式水準及服務質素,在味道上多下功夫,對飲食業也帶來益處。

事實上,這類Web2.0的互動網站已日漸普及。政府也剛開了一個研討會探討Web2.0是否能夠做到監察政府功能的作用,這些集思廣益的方法,絶對是全民參予向政府提供意見的有效平台。其實歐美國家在這方面已有一定成效,現正是時候收集各方經驗,我相信這些工具對政府日後施政有一定幫助。



刊於 《基督教週報》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07

優化零售業的供應鏈管理 創造愉快購物經驗


在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零售業銷售又創高峰,今年將有更多自由行旅行來港消費。如果碰巧在減價期間,零售點的收銀處既然負責為顧客尋找到所需要的貨品,又要處理付款,顧客可能需要大排長龍,並有機會要花上近半個小時才能完成整個交易過程,這個等待過程就會削弱顧客購買意慾。因此,零售業需要開始考慮採用更先進的供應鏈系統,以應付長假期及減價促銷期間的高流量需要,令顧客在整個購物過程感到稱心滿意。

根據美國沃爾碼的行業調查,缺貨會損失2%的生意,而當中41%引致這些損失是由於錯誤紀錄庫存,可見倉存的正確紀錄是多麼重要。對於零售商來說,有9%顧客會因為缺貨而不買也罷,但是有31%顧客會索性向別的店舖購買產品。而相對於供應商而言,有9%會不買產品,而26%會轉向其他牌子的同類產品。由於可見,缺貨不單會損失一樁生意,甚至有機會令客戶轉投別人的懷抱,長遠的損失可以很大。

在香港為例,GS1推廣條碼系統多年,令零售及貨倉管理變得有條理,他們現正推廣技術更先進的RFID。如果在貨品加裝RFID ,不單有助倉存、盤點及尋找貨品,亦有助紀錄那些產品、型號、顏色較受歡迎,此外,當差不多缺貨時,RFID 會自動將資料傳輸給系統,並通知供應商補貨,避免零售商因為缺貨令客戶失望。

沃爾碼的經驗告訴給大家,當它要求供應商在貨箱安裝RFID之後,其生意額上升了20-30%,貨品的流通也增加了。因為更有效運用運輸,們更間接地減少每日25,000加侖燃油的使用,並為顧客每年節省2280萬美元,及為地球減少80209立方噸二氧化碳的釋放,為延緩溫室效應盡一分力,對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幫助不少。

而RFID 的警示功能,亦可以應用在保安之用,緝拿高買。尤其是對於經營名牌貨品或設計師品牌的店舖,他們對每一件推出市面的貨品均嚴格監控,不希望任何次品流入市場,影響聲譽。應用RFID 就可以追蹤貨品的狀況,減少次品遺失的機會,間接保障品牌的名聲。

由於RFID 是多點同時閱讀,顧客不用和現時的條碼般,需要逐件貨品掃描,應用RFID 可以將所有購買的產品一次過紀錄。不少雙職家庭因為工作關係,星期日才有時間到超市「入貨」,由於要應付一星期的需要,所要購買的貨品亦特別多,如果應用RFID,顧客就可以省卻花在收銀處及排隊的時間,美國沃爾碼預期當RFID 普及之後,顧客只需要30秒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整個購物付款過程,令購物的經驗更愉快。

有鑑於消費者需要愈來愈多選擇,零售商並不需要同一類產品大量入貨,相反,他們要提供多類型的產品,以滿足客戶需要。這對倉存來說,形成重大的壓力。不過,應用RFID 可以解決零售商的問題,幫助店員快速地為客人在林林總總貨品中找到他們所想要的產品。而應用RFID亦有助提高供應鏈在物流的透明度,方便貨品追蹤。

企業一定會分析成本效益,而針對不同企業的需要而考慮RFID 的應用程度到哪一個層次。說真的,若果企業所生產的並不是什麼昂貴產品,每一件貨品都放上RFID 標籤的話,成本當然較高。如果零售商未能付擔的話,可以考慮只在昂貴的產品才使用RFID 標籤,又或是將RFID 及條碼混合使用,在貨箱層面應用RFID,而個別產品仍沿用條碼。這樣已足以提升營運效率,配合分析軟件的應用,企業更能掌握生產及零售數據,減少不必要的耗費,幫助客戶有愉快的購物經驗,長遠來說,更有助增加香港零售業的競爭力。

刊於 《SMB World11月號》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數碼電視廣播帶來的機遇


數碼廣播相信是彩色電視面世30年後的一次重要的技術升級,對業界帶來新的服務及機遇。對電子業界,無論是芯片,方案設計公司、生產商、零售商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無論是機頂盒或電視,整個產業鏈均可以從數碼廣播的推出所帶動的銷售,出現新的商機。

大多數已發展的國家以高清MPEG2 為數碼廣播的標準,如日本,美國,歐洲等,它們的重點電視劇均有MPEG2 高清的版本。而令一個全新的數碼廣播技術MPEG4 H.264,畫面質素及頻寛比例都是較佳的。不過,能支持H.264 及MPEG2的機頂盒,比只提供MPEG2 的機頂盒,成本就差很遠。當模擬廣播停止時,政府是有責任為沒有能力的巿民提供數碼廣播的接收器,但就可能對政府來說,就是財政包袱。不過香港的最大電視台極推荐MPEG2及H.264 的標清與高清的標準,因為這對電視產業長遠來說,利多於弊。

已經有高清廣播的國家是早在10年前作相關的技術規劃,而當時技術為MPEG2選擇。而MPEG2的解碼芯片的成本,因為生產量的增加而價格不斷下調,整個產品的供應鏈對相關的技術都非常熟悉。故此,MPEG2的機頂盒成本較底。不過,香港在亞洲區的一個國際級的重要城巿,如果我們要趕上數碼廣播這個世界潮流,就要汲取先行經驗,預備未來的發展,發展MPEG4 H.264標準機頂盒,應該是勢在必行。其實數碼廣播的芯片技術或機頂盒,也有開放源碼技術應用,技術人員可以多利用LINUX 等開放源碼來開發有關數碼廣播產品及方案。

相信未來很多廠商會多應用LINUX 來開發有關產品,並將機頂盒及接收器二合為一,變成一張嵌入電視機內的IC 卡,令普通的電視機變成互動電視,提供自選影像節目服務(VOD)服務、看股價及落盤,以及互動遊戲等,相信會為各LINUX 開發者帶來不少商機。

雖然現時有高清的內容不是太多, Blu-Ray和HD-DVD內容未能全面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高清電視暫未全面普及。不過,迎接2007底數碼廣播,高清影像產品應該會更有潛力,為市場帶來新的氣象。因為觀眾每一天都會接收到有新的高清內容,加上不少外購劇集本身已是高清廣播,消費者的滿足感定必提升,令平面電視更加普及,在香港市場的滲透率將會漸提高。而隨著芯片及消費電子產品方案日漸成熟的發展,價格及技術將更具競爭力,業界將會推出更高質素,而價格下調的方案。例如Full-HD 1080p 電視,就把720p/1080i 的電視比下去。預計未來,觀眾將有既價錢吸引又高質素的電視選用。

不過大廈的公共天線,只收到標準的數碼廣播,不能接收到部份的頻道。相信大家要跟自己的物業管理公司或業主立案法團提出,安排公共天線的調整,否則,市民未必有高清電視可以觀看,而模擬廣播將會在2012年終結。

取消模擬廣播的最大得益是提供更多的頻道,最大得益者是巿民及政府的牌照收入。如果香港現在開始使用MPEG4 H.264技術,能提供的頻道就會增加一倍,而且不用為數碼廣播進行第二次升級,勞民傷財。相反美國、日本等國家卻要面對消模擬廣播後10年,要為數碼廣播進行第二次的升級的問題。大氣頻譜對政府來說是有限以重要的資源,有效地使用才是智慧之選。希望OFTA同時支持MPEG2及H.264兩個制式,這樣才能夠前瞻性免除第二次數碼廣播升級問題,令香港可以在數碼廣播範疇上,後來居上。並推動多些企業製造MPEG4 H.264的廣播方案,並以開放源碼開發,減低成本,令更多消費者受惠。

刊於 《Linux Pilot》中文版12月號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澳洲中國通


澳洲新總理陸克文剛在十二月初就職。早前我在電視上看到這位新澳洲總理用流利的國語向當地華人拉票。他的一口流利國語令我印象深刻。最近看到有關陸克文的資料,知道他從小便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他曾在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讀書,亦曾被派駐北京,專責分析中國政治及經濟形勢,及後還當上外交官。陸克文的女婿也是一位香港移民。難怪他能操得一口流利的國語,他確實是一位中國通。
澳洲一向是美國的盟國,所以澳洲在很多立場上也與美國相近。但今次澳洲新總理上任,感覺將會有新氣象。因為陸克文曾表明,他出任總理後,便會即時採取行動,簽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協議書》,亦會將派駐伊拉克的五百多名澳洲戰鬥部隊,分階段撤退返國。
一位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澳洲總理,對中國來說也是件好事。我早前到北京上國情班時,知道中國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建立亞太區的經貿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下,每個國家也要建立本土的經濟貿易夥伴;如北美有自由貿易區,歐洲有歐洲共同體;故此發展亞太經貿合作是重要的。澳洲一向是人口少資源多的地區,怎樣才能與其他國家互補,令亞洲國家維持團結,是未來五至十年的議題。前幾天,看報導指陸克文上任後,便以流利的國語跟中國總理溫家寶通電達廿分鐘,主要是談將來怎樣加強兩國合作。此舉實在是發展亞太經貿合作的好開始。除了中國經濟要向世界接軌外,政治改革方面也希望能吸收外國經驗。在亞太區內多一個重要盟友,對於中國的政治改革有正面作用。
香港有很多人移民到澳洲居住,常聽他們訴說在當地生活要面對很多社會壓力。但澳洲新總理上任後,我相信澳洲的本土人與華人移民的關係會越來越好。另外,看到有國家級元首學習中國文化及說得一口流利國語,不知將來會不會牽起外國人學習中文的潮流?假若有更多外國人學習中文,我相信對中國人來說,確實值得自豪。

刊於 《基督教週報》

Sunday, December 16, 2007

HKSTP 時間囊


香港科學園早前攪科左個時間 囊慶祝活動,特別邀請曾在過去十年得科技奬的得奬者,分享一下香港未來的科技發展。我是其一位被邀請的嘉賓,嘉賓還有Humphrey及Joe Yiu。活動的其中一個項目是邀請一班嘉賓寫上對香港未來科技發展的wish list,並放在預設的時間囊上。十年後再打開時間囊看看我們的wish list是否實現。我當然有放wish list入去喇!你想知我的wish list 嗎?我希望香港能成為一個培養年青科技企業發展的地區,並且希望香港能成為亞洲重要的科技發展城巿。時間囊要到十年後才知道我們的wish list是否成真,但以香港擁有科技人才及條件,我相信實現願望並不困難,香港一定可以做得到。

Friday, December 14, 2007

從互聯網到城市數碼化的競賽


時至今日,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互聯網對社會的影響已經滲透到各個角落。不久前,在香港數碼港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數碼生活科技展,該展覽的主題為「享受生活與科技」,參觀者可以在模擬家居環境中體驗以各種創新科技展現的未來數碼生活。與此同時,筆者和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高新民教授一起主持了「數碼生活圓桌論壇」,各人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互聯網和城市數碼化對社會生活所帶來的種種新現象和重要影響。其實,香港在城市數碼化方面做得不錯,尤其是金融數碼化方面,行政會議史美倫議員也跟大家分享了她對本港金融數碼化的策略及重要性的看法;另一方面,高新民教授又表示,內地互聯網用戶與日俱增,現時關鍵在於提高中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和服務質量。筆者因此覺得,中港兩地儘管有不同的社會制度,但在城市數碼化方面,其趨勢頗為一致,只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

無獨有偶,第五屆穗港澳台工程師論壇今年也在香港科學園舉行,同樣是以「資訊科技與數碼城市」為主題,以探討穗港澳台兩岸四地資訊科技的發展,同時顯示了城市數碼化已經成為各地增強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該論壇集中討論了以下幾個論題:智能交通、電子政務、電子醫療、地理資訊系統、數碼娛樂、WiFi城市和3G。有講者討論香港電子健康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原來醫管局的臨床管理系統在世界上已穩佔數一數二的位置;有講者探討香港推行智能交通系統時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有講者介紹一個具適應性的「個人遊」智能旅遊計劃系統,它能根據旅客的個人選擇自動計劃整個行程;也有論者介紹心電信號預處理器,那是未來智能家庭健康護理系統的重要器具;此外,更有講者討論在科技創新中如何使綠色設計技術不斷創新,以便造福人類和諧持續發展。由此可見,這次論壇的各項討論範圍相當廣泛,但主要都是關於建設數碼公共平台的一些提議和思考。綜觀整個論壇,不難發現兩大特點:其一,是強調經驗的分享;其二,是兼顧產學研,論壇的參與者來自政府相關部門、學術界、資訊科技界和產業界,他們帶來了各自的視野和思維,相信也必定能帶來思想的火花和創新的靈感。

筆者認為,穗港澳台在城市數碼化方面可謂各有優勢,大家不妨互相分享經驗,互比長短,這樣做既可以促使兩岸四地進行良性競賽,同時也可以基於優勢互補的原理而促成區域合作,既競賽又合作,相輔相成,才更有可能締造「共贏」局面。

刊於 《文匯報》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數碼電視政策和指引更需要「高清」

香港雖然即將推出數碼地面電視廣播服務,但不少機頂盒製造商抱怨當局較早前遲遲未有落實編碼制式,影響研發進度,也沒有足夠時間測試產品。此外,各電視台在編碼和互動電視的制式上仍存在不少變數,令接收器供應商感到無所適從,而電訊管理局(OFTA)一直被動地讓「市場主導」來決定制式,是遲遲未能落實相關制式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香港跟一些先進國家相比,起步較遲,例如荷蘭已停止了模擬廣播。香港政府雖然早已在2004年7月公布「數碼地面電視推行框架」,並規定無線和亞視須最遲在2007年或之前開始數碼電視及模擬電視的同步廣播服務,並擬於2012年終止模擬廣播。但OFTA卻一直居於被動和旁觀的角色,採用「市場主導」的方法來決定制式,令兩台各自閉門造車,缺乏統一的意向,拖慢了制式的落實。

去年八月中國宣布採用GB20600-2006國家制式,經過多番測試,兩間電視台一致建議採用國家制式,但數碼地面電視接收器的規格卻未能統一。在信源編碼方面,亞視選用MPEG-2編碼,無線電視選擇H.264編碼,因而給接收器製造商帶來不少問題。

筆者轄下的附屬公司也有參與機頂盒的開發工作,據了解,機頂盒的晶片效能各有不同,要同時兼容兩個編碼,製造成本將大幅上漲,而費用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將大大影響數碼電視的普及。其後,OFTA只好訂定兩套規格以配合兩家電視台不同的部署及消費者多方面的需要:基本版規格可以接收MPEG-2編碼的標清電視節目(包括四個現有的免費電視頻道),升級版規格則可以接收以MPEG-2或H.264編碼的所有標清及高清電視節目。

可是,數碼電視的問題並未因此完全解決。數碼電視的一個優點是,廣播機構可以透過中間件及回傳路徑引入新的應用服務,例如數據廣播及互動電視服務,這又涉及另一套規格。暫時無線電視屬意英國電視台所用的MHEG-5,亞視卻沒有表明意向。OFTA再次傾向交由市場決定。若互動電視的標準未能統一,早前的一些問題又將再度出現,令業界繼續無所適從。

平心而論,「市場主導」模式本身有它的吸引力,例如業界可以有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其壞處是,市場容易因為缺乏方向而陷入混亂,而數碼廣播能否順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方的互相配合,包括政府、電視台、電子消費產品供應商、公共天線系統營辦商和消費者。香港在推行數碼電視上已延誤多時,今年底期限將至,兩電視台到最近才選定所用制式和編碼,不能做更多的「試播」,顯得相當倉卒,業界已在抱怨時間太緊迫,難以為產品進行詳細測試。

政府應更積極

其實,政府可以更積極地參與,使有關經營者盡早加強溝通和協調,尤其在在制式的協調和制訂上,OFTA更是責無旁貸,假如兩電視台將來使用不同的互動電視制式,用戶可能需要購買兩個不同的機頂盒來收看不同的電視節目,損失的也是全港消費者。

至於在互動電視的規格上,MHEG-5是歐洲制式,在全球仍未有主流標準可循。筆者認為,中、港兩地的公司可以加強研發,期望早日發展出自家的互動電視標準。當然,新標準的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政府應該做的是,加強有關各方的協調和配合,擔當更加主動和積極的角色,在相關政策和指引上做到更加「高清」,令業界有更明確的指導性方向和標準,知所適從,以免一再耽擱發展良機。

刊於 《信報》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腦力資源


早前特首曾蔭權到北京述職。今次總理溫家寶特別提示特首要借新加坡作榜樣。其中特別指出香港要朝向創新、人才等方向發展。究竟新加坡過去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呢?據了解新加坡一向重視創新發展,最近推出《創意產業發展策略》,將群體或個人的創造力和技術轉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產業,使新加坡成為「新亞洲創意中心」。另外,新加坡推行「全球學子計劃」吸引人才,以奬學金推動大學和理工學院的優秀學生,設立「新加坡奬學金」吸引海外小學至大學的優才到新加坡。由此可見,人才及腦力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元素。究竟香港有沒有條件成為溫總理所期望的託付呢?

其實香港在創新科技上已有一定基礎。最近,公布了本年度全球大學排行榜;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均在排行榜上躍升,而資訊科技科目,港大及科大更是全球一百名之內。這顯示香港的大學水平不斷提升。幾年前,香港經濟  不景氣,政府對大學削減資源,使大學造成一定壓力。現在香港經濟已大大改善,期望政府能增撥資源給大學,令教研及學術工作得以繼續提升。他朝有天能看到香港的大學能列入世界十大之一,不是一個沒有可能的目標。

世界級的大學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能吸引到來至世界各地的學生。所以吸納海外優秀學生來港讀書是當前要探討的問題。新加坡以奬學金成功吸引海外學生。而香港陸續吸引不少內地學生,但海外學生的數字仍屬偏低。香港務必要在這方面作多番努力,當這些海外學生畢業後,更理想的是能留到他們在港工作。而留他們在港工作,提供人才就業機會是不可缺少的。
要創造就業機會及吸引科技企業來港,香港科學園一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假若大家坐車經過吐露港時,可見到科學園第二期已建成,相信會陸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我期待政府盡快撥款開展第三期工程,加快科學園發展,令到科學園的社群繼續擴大。如果大家星期六或日有空閒,不妨到科學園感受一下這裏的氣氛。

刊於 《基督教週報》

Monday, December 03, 2007

中藥現代化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賢文內的“良藥苦口”四字潛藏著只要是好藥就苦的暗示。還記得小時候,每當家人生病時,必有陣陣濃烈的中藥味流散屋內四週。一些藥品形狀有如一大片被坎下的樹木,有些像放入水族箱的小石頭,還有些像昆蟲的物體,看見已感到毛骨悚然,更可況要放入口內服用,那種感覺及味道實在難以形容。以往煲中藥事前必準備三寶來煲藥;瓦煲一個、加應子數粒及曬衣夾(以備用來夾著鼻子,減低飲中藥時,嗅到中藥的苦澀氣味)。時至今日,服用中藥這三寶可能派不上用場了,因為中藥已進入新時代。

只有半厘米的糖衣或膠囊小顆,包裹著苦味十足的中藥粉末,服藥時不必再皺眉或癟嘴。可輕易地如服用仙丹一樣,左手持水杯,右手持藥,一仰脖子之間,便將苦味十足的中藥傾入腹中,整個過程只不過是數秒而已。這就是新一代中藥研究成品。跟據香港工業總會的一份刊物中提到,二零零六年國內出口之中藥數額超過十億美元。在過去十年,香港業界致力讓中藥與現代科學融合;以人蔘為例,其化學物人蔘皂含有抗氧化複合物;除含抗氧化物可消除自由基外,人蔘皂亦對免疫、荷爾蒙、心血管及中樞神系統存在功效。雖然現代科學已斷定人蔘裡的人蔘皂組合可增強集中力、視力與運動神經協調,但是這些效用背後確實的化學過程仍不清楚,還要繼續以科技研究尋找出中藥運用的最有效方法。

最近我也贊助兩個有關研究中藥治療失眠的項目,項目由中大、港大、理大及浸大等合作,利用西方的科學方法分析中藥配方成效,並撰寫臨床報告。世界各地越來越多人相信中國醫術智慧,而我一向熱忱科技發展,我相信中藥加入科技元素,更能使中國醫術造福更多人。
“病向淺中醫”西醫不再是我們唯一的治病門徑。香港擁有一群中藥研究人才,亦擁有多個研究中心,累積科技知識為中藥現代化鋪路,我相信將中國四千多年的文化精髓繼續科學化並推向世界是很值得的。

刊於 基督教週報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印度經驗


談起印度,第一個印象便聯想起咖喱。咖喱起源於印度,由於辛辣與香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所以印度人習慣吃咖喱。記得我和西方的宣教士曾到訪印度三星期,當時我也入鄉隨俗跟印度人一樣用手吃飯,真是滋味呢!印度雖然給人印象是個古代國家,還保持著原有文化。但據資料所得,原來印度是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擁有很多軟體工程師的國家。究竟什麼原因促使印度成為全球最大軟體出口國呢?

還記得二零零零年前,全球在討論〝千年蟲〞的問題,印度早已有電腦軟體工程師開始設計程式解決。最後,世界各地能順利度過電腦危機,印度電腦軟件的設計技術得到肯定。另外,英語是資訊服務業主要的語言,而印度精通英語的人口比例相當多。故此,這也是印度資訊科技業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印度電腦軟體出口數額已經佔該總出口的百分之十五,而美國便是印度電腦軟體最大的進口國,佔印度電腦軟體出口值百分之六十一。

可是,印度仍有不少問題使行業發展受到阻礙。印度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而該國政府本身經費短缺,使興建發電廠遇上困難。除電力之外,其通訊建設也需要加強改善。現在仍有四成農村沒有電話服務。即使在大城巿,通訊服務及上網服務常有斷線或接收不良情況。這些問題也是促成印度發展成為資訊科技大國的障礙。

其實相對於印度,香港已經擁有各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除了良好教育基制及英語水平外,香港與國際接軌也絶不遜色。印度能夠成功地在短短廿年間轉型為一個軟件出口的重要基地,我相信假若香港以印度這方面的成功為借鑒,未來五至十年在科技軟件方面急趕直追,令香港在科技有更大發揮,未必是遙不可及的事。


刊於 《基督教週報》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北大國情班


早前,我以香港工程師資訊科技分部主席身份籌辦了一個國情班。以往我到訪北京務必以公事為主,每次也沒有仔細看清楚北京的景點及地方文化,匆忙地略過便要離開。今次實在難得,我可以與一班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朋友一行廿二人到北京上國情班,還有半天的時間給我們遊覽北京景點。起初我很擔心一連七天的課程我是否能完成,因為很久沒有上課,這次還要朝九晚六坐在課室內上課,最重要是我身為班長,沒有理由走堂。

在北大上課這幾天,我很欣賞校園內的學習氣氛。這裏沒有因為國家的共產主義而影響教學,還記得有位老師在課堂中,狠狠地批評共產主義的弊處,他們自由的氣氛實在難得。在課堂中我們學了很多國情及國家政策等題目,你也想知我們學的是什麼?你看看下面個課程概要便略知一二。

一、 近代中國基本國情
二、 中國政府機構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三、 中國加入世貿后的經貿政策
四、 中國十一五IT科技發展政策
五、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及前瞻
六、 中國能源狀況及發展
七、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若干問題
八、 中國國家安全运等
九、 中國高科技發展及政策

我們的課程內容相當豐富,今次課程實在得益不少。每天完了課堂後,我們一班工程師便會外出聊天,有點像昔日校園生活一樣,與大學同學下課後到附近食店坐著閒聊。到課程的最後一天,我們有個簡單而隆重的畢業禮,在相中可見我們手持著北大所頒發的証書很開心呢!這七天的課程就這樣結束了。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農夫品牌


近來和家人逛超級巿場時,發覺越來越多農產品的包裝上印有生產來源地的資料。原來同一款蔬菜,如果是來自不同的原產地,價錢也會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甚至有幾倍的差別。

最近我在互聯網上看到英國人也特別注重農產品的生產地。而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選擇到〝週日巿集〞購買新鮮種植的蔬菜。原來英國人覺得〝週日巿集〞的蔬菜不但新鮮,而且他們可以有機會直接接觸到親自種植出這些蔬菜的農夫。這種直接跟農夫買菜的方法,能增加巿民對農產品的信心,亦可以確保食物的品質。

而在日本,原來該國農業利用特別的規格標籤,使每批的農作物也有個別的識別。農民必須自行將其生產的產品,以塑膠袋包好並貼上條碼;條碼上印有產品的品種、價格,有部份甚至連農夫的名稱及相片也放在包裝袋上。待出產農作物到各地巿場後,巿民能識別農作物的原產地以及生產者的資料。這種方法可以令巿民放心吃到新鮮的蔬菜,因為包裝袋印有農夫的姓名及相片,當食品有任何問題,農夫也需要承擔責任,最終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水平。我知道日本的巿民,當吃到新鮮的農產品,有時也會寄信給農夫以表謝意。

究竟這種新消費模式給予我們什麼啟迪呢?面對巿民趨向追求優質產品,貨品以平取勝已不是唯一有效的發展方向。眾所周知香港商貿並不能以成本價格與中國內地巿場直接競爭,建立優質貨品與商貿信譽才是一條可行的出路。最近阿里巴巴成功在港上巿,其實七年前我已與馬雲認識,現在他是全中國最大B2B商易平台公司的領導人。他能成功地將中國商易平台建立在互聯網上,顯示中國地大物博擁有很多商貿機會。而香港在這個商機處處的環境下,怎樣從各方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這務必要香港人繼續提升商品的質量,以及保持良好信譽條件,才能保持競爭能力。


刊於 《基督教週報》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發揮香港工程師所長 推動區域科技合作

全球經濟一體化固然帶來了不少發展機會,但香港各界、尤其是工程界和資訊科技界的朋友都感受到不少競爭壓力,現時需要面對來自全世界的對手,不能再局限於本土市場,而是要從區域經濟合作著眼。

筆者一直相信,香港的長遠發展不但需要特區政府大力支持發展科技,也需要切實推動區域科技合作。為了更深入了解國家對於區域經濟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的看法,在十月份中下旬,筆者以香港工程師學會資訊科技分部名義組辦了一個為期七日六夜的「國情班」,到北京大學「全職」學習。這次國情班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強本港的工程師,尤其是資訊科技業者,對國家相關行業政策的認識;另外要拓展與國家政策部門(例如信息產業部)的正式溝通渠道;及加深了解國家的架構和決策過程。

國家科技產業前景廣闊
國情班的內容主攻高新科技方面:包括「中國加入世貿後的經濟政策」、「十一‧五規劃及資訊科技發展政策」、「中國高科技發展及政策」,還涵蓋了一般性的「中國政府架構及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及「中國能源狀況及發展」等內容。負責講授的老師很有份量,有來自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的教授,以及商務部、信息產業部的高層。此外,學員又拜會了信息產業部,與其副司長就軟件產業發展及知識產權保護展開座談;還參觀了一家大型軟件開發商。

說到高新科技方面,原來早在建國初期的1956年,國家已經定下了「向科學進軍」的指示;在1995年更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在十一‧五規劃中,又明確列出了十六字的指導方針, 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將會是國家未來十五年的高新科技發展方向。具體目標方面,要在2010年達到信息產業總收入為10萬億元人民幣(3.84萬億元人民幣);對網絡和通訊技術而言,固網和移動電話用戶分別要達到4億(3.5億)和6億(3.93億)。筆者已把2005年相關數字列在括號內,如果把這些數字和2010年的目標數字相比較,便可以想像得到其發展充滿挑戰性,對我們業界而言可謂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况且,其他如軟件開發、集成電路技術、數字音視頻技術等等(在十一‧五規劃中,列出了十五種需要集中發展的「重點技術」)還未包括在內哩!

香港工程界可盡力配合
當然,要成功達致此等目標,需要作出極大努力,尤其在人力資源及建立和鞏固制度方面。筆者相信,香港工程界的專業人士,可以透過下面幾方面,發揮所長,加以配合,作出貢獻:

1)人才培訓——眾所周知,香港人具有國際視野,亦有廣闊的國際聯繫網,且與國內文化差距較小,足以成為國內科研人才「走出去」面向世界的一個培訓基地。
2)創建跨區域合作——憑藉香港的獨特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很容易與國內及東南亞甚至東北亞地區,成立跨區域網絡。小如港深合作,大至結合東亞地區(包括日本、韓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舉辦學術或經濟研討會,聯手發展科技,制訂技術標準,針對地區需要,創建品牌,保障區域利益。
3)研為商用——香港人具有靈活的商業頭腦,又有創業精神。我們可以將學術或科學研究成果商業化的成功經驗,帶給國內不同的科研機構,並且幫助他們好好地選出商業化成功機會高的項目,集中發展,以提升「政產學研資」相結合的成功機率。
4)管理制度——法治精神及優良的管理理念,亦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因素。我們可以將這些管理制度,推介給國內機關領導,好使他們能明瞭其優點,推行到其機構內,建設優質企業,拉近與已發展國家的價值觀,並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經濟接軌。

筆者相信,香港的優勢在於人才,至於如何在區域經濟、尤其是科技合作方面確定香港的角色,發揮本地工程師和科技業者的所長,是值得專業人士深入探討的課題。

載於《文匯報》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07

再見大肚腩


在互聯網上有個流傳的有趣故事,故事是講述人與豬的分別。假設一個人能懂得吃、睡覺、工作和玩樂,而豬能懂得吃和睡覺,所以人等於豬加工作加玩樂,人若減去玩樂便等於豬加工作。即是一個人如只顧不停地工作,不會玩樂的,那便等於一隻只會工作的豬。這當然是一個笑話,實際上在這個電腦時代,我們常對著電腦工作,肥胖已成為現代人的一個危機。

作為一個懂得關心員工的上司,早前聯同幾位好友,在科學園舉辦了午餐飯局,邀請了城中名人著名藥劑師龐愛蘭講解健康課題。她的講解非常有趣,當中她介紹了一個獨家減肚腩秘方,隨後參與者在結束後更不斷送電郵要求索取秘方的資料。秘方中的材料有黑木耳、去核紅棗、瘦肉煲大約四十五分鐘便成。實在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湯水,既方便又可以減肚腩。難怪大家也對秘方甚有興趣。

一項國際性醫學調查發現,原來香港人大肚腩情況與西方國家相若,調查於二零零五年進行,全球共有六十三個國家、逾十八萬名病人參與,當中包括四十名香港醫生及超過二千名港人。二千多名受訪者中,四成人有大肚腩,當中以女性人數佔六成四,男性佔三成六。普遍人男性大約在三十歲開始肥胖,而女性則在大約四十歲才出現。男性腰圍以三十五點四吋就算是大肚腩,女性以三十一點五吋為標準。你是不是那四成人的其中一位呢?

除在工作以外,我經常鼓勵同事多積極參予運動項目。還記得上一屆全港性馬拉松比賽,公司鼓勵了不少同事參加半馬拉松,更有些體魄較好的同事參加全馬拉松。每年香港也有不少全港性運動比賽,例如百萬行、毅行者等。公司在零四年亦贊助一隊「快譯通」員工組隊參加樂施會毅行者籌款活動,隊伍並成功完成麥理浩徑全長一百公里的路程。鼓勵同事參予運動,不但可以強身健體,更可以從而讓同事增加士氣,實在極得支持。

一間企業要為業務灌入增值元素,除了是金錢的投資外,人的元素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我的公司也是常為著員工著想,提供一些健康知識及活動,好讓他們能夠有健康的身體為公司發展繼續努力。


刊於 《基督教週報》

Wednesday, November 07, 2007

如何發揮教育樞紐的潛在優勢?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公佈了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的排名榜,香港科技大學首次全球奪冠,這說明了本港大學的優秀學術水平,早已是舉世所推許的。但引伸而出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善用這個優勢,培養出更多的高級管理人才?

科大EMBA排名冠全球
全球化競爭不僅是市場的競逐,更重要是人才的爭奪。曾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也宣佈會推出一些新措施,以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港讀書,例如提高非本地學生入讀本地大學的學額,放寬他們畢業後尋找工作及就業的逗留安排,等等;但筆者認為,特首沒有把重點放在培育高級專業人才(尤其是博士、博士後)方面,未免有點可惜,亦徒然浪費了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潛在優勢。

香港地方細小,卻擁有八所大學,而這些大學都是具備種種優勢,既開放而多元,又能延續歐美先進教育模式,並且可以和國際接軌。香港也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對外聯繫四通八達,種種條件都足以吸引其他地方的優秀學生來港,修讀高級學位課程。以科大的EMBA顆程為例,五十多名學生每月兩個周末從不同地方乘飛機到科大上課,並沒有造成甚麼不便。

培育高級人才市場大
其實,高級人才的培育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根據中國教育部本年五月公佈的統計數字,內地在二○○六年有普通高校1867所,本專科畢業生達到377.47萬人,但卻只招收了34.2萬名碩士生和5.6萬名博士生。相比之下,以香港之優越條件,實在可以吸引更多的內地優秀本科生來港修讀高級學位課程,很有發展前景。

其實,香港自身也是迫切需要培育更多的高級人才,以應付未來的發展需要。特區政府已正式落實了「三三四」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到了2012年,全港各大學將採用四年制,相應需要更多具備博士或以上高級資歷的教學人才,政府應未雨綢繆,創造合適的配套措施,因為若現在不加緊培養這類高級人才,屆時便可能需要花更多資源從其他地方引進,必定是事倍而功半的。

本港研究生比例偏低
事實上,全球國際級學府都處於重點發展科研之大趨勢下,本港各大學也不敢怠慢,紛紛探討如何可以迎接三三四學制而增添一己之教學和科研實力,據悉,港大和中大醫學院正招兵買馬,打算在兩、三年內增聘數十名教研人員。可惜,施政報告並沒有顯示出政府在這方面有任何的規劃或資源安排,看來,政府只怕是在坐等著輸入「高級外勞」罷了!

此外,為配合本港知識型經濟發展,政府有責任致力培育各類專業人才,無論在教學或研究方面,都必須擴闊學生的視野,可行辦法之一,是盡快提升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不少學者指出,國際一些著名大學,其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都趨近1:1,但本地院校的研究生比例卻明顯偏低,以港大為例,目前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也都只是1:3之比,港大雖然希望未來數年能推高比例至1:2,但卻一點也不容易,因為政府允許的名額有限,學校若希望增加研究生數額便要自行籌款。筆者認為,政府在財政充裕情況下,是可以考慮增撥這方面資源的。

總而言之,香港無疑已擁有一些潛在的專上教育優勢,可以發展為區域性的教育樞紐,但政府對此不能只停留於在施政報告裡的表態支持,而要及早作出詳盡的規劃,否則,不單教育樞紐之好夢成空,其他領域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的牽制,長遠而言將勢必影響香港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刊於 《星島日報》

Tuesday, November 06, 2007

盡責董事

近期香港恒生指數已升達三萬多點,巿民投資股票的情況亦相當活躍,部份參與投資股票者更趨向年青化,這是值得關注的。我覺得假若巿民有足夠資金投資股票作保值之用,固然是自然不過的事,但現在的投資者會否只是盲目追捧某一隻熱門股票,而沒有真正了解該公司的狀況呢?

據悉,根據《公司條例》註冊而仍在公司登記冊上的公司總數為五十九萬一千九百四十四間,上巿公司約過千間,我也是其中一間上市公司的負責人。究竟怎樣才可以確保巿民所投資的上市公司能有妥善的監管,使這些公司不會因為管理不善而導致小股東蒙受損失呢?

其實,政府對上巿公司的要求也頗嚴謹。作為一間上巿公司,須要有三位非執行董事,而每位非執董亦需要擁有個人的會計及專業資歷。另外,董事的職責也越來越重,問責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何政府對每間上巿公司的董事要求如此嚴謹呢?香港近年經濟趨向良好,每年上巿的企業也持續增長,並且越來越多國內企業來港上巿。加強監管上市公司,就是要維持香港經濟體系的穩定性,以及保障一般小股民的投資權益。

近日,有幾位好友力邀我加入「香港董事學會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Directors」。起初,我慎重考慮了一段時間,因為加入這個會的會費也不便宜呢!但我了解過這個學會的創辦有較清楚的理念,即是強調有關公司董事的操守、誠信及責任等等須要有標準、規則及指引,對此我甚為認同,所以我決定答應加入該學會。學會每年定期舉辦課程培訓董事,著重策略性和遠見性,以提升董事的專業水平。以往,學會也有舉辦訪問團,到訪國內及英國等地同類學會,以開拓網絡和進行專業交流。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法律制度、專業管理等方面也有相當良好的機制。我相信,只要每間企業的最高層領導、董事等能夠做好個人本分,建立良好的管治模式,不斷提升個人的專業能力,為公司長遠發展定位謀求建設性方向,是董事為有關公司及其一眾小投資者應當履行的責任。

刊於 基督教週報

Tuesday, October 30, 2007

政府缺乏對創意產業認知


據調查顯示,今年的施政報告是十年來市民支持度最高的施政報告,但筆者覺得,施政報告應具有前瞻性,才能帶領市民進入下一波「平的世界」。雖然,該報告顯示特首已明白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經過重新包裝的十大基建計劃,確實有利於香港的短期發展,但不少科技界人士希望,特首能夠再進一步,看到科技對於促進香港長遠發展的重要性,那麼報告就可望得分更高。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施政報告重點支持金融業,是無可厚非的。但特首似乎未能切實感受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對金融業的重要性,例如早前有銀行的網上理財服務出現故障,股票買賣服務全面癱瘓逾一小時,這些都不是國際金融中心應有的表現,從中也可看到資訊科技已成為金融業的重要基石。沒有足夠的資訊科技應用實力,便不能應付日益龐大的金融系統需求。因此,香港要發展科技,並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直接影響金融或其他行業的競爭力,不能不予以重視。

忽視軟件業
但綜觀整份施政報告,完全沒有提及香港科技的發展路向,只重提以舊經濟模式的十大基建來振興經濟,這是沒有遠見的「保險」做法,較容易獲一般市民明白和接受,卻不是帶領我們走向世界經濟下一波發展的方向,也跟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決策背馳。

更令人矚目的「錯漏」是,施政報告提到香港要發展創意產業,當中僅提及電影、設計、旅遊和藝術等行業,科技應用和軟件行業竟然並沒有包括在內。政府似乎不覺得軟件也屬於創意產業的一部分。事實上,軟件設計本身就是一門創意產業,以八達通為例,所用的RFID技術雖是日本技術,但香港人把技術活用起來,不單成了一盤生意,也把技術出口海外。又以Facebook或Google為例,這些網站和軟件技術改變了我們做事和交流溝通的方式,毫無疑問是以創意為主導的科技產業。筆者記憶所及,中央政策組在二○○三年九月曾經發表《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報告,當時涵蓋的十一個創意產業已包括了軟件與電子計算、數碼娛樂兩項,現在很難令人相信特首如此「善忘」!

很可惜,政府往往一提到軟件技術,便只想到購買人家的科技或者外判工序,對軟件發展並不支持。然而,不少創意產業如動漫畫創作、電腦遊戲等,也要靠軟件去實現。就如美國Pixar的電腦動畫能領先全球,原因之一是其動畫技術由自家研發,當時沒有3D軟件能處理毛髮擺動,該公司便自己開發一套毛髮處理系統,這才有怪獸公司的Sullivan出現。對於發展Wifi、互聯網、多媒體,軟件更稱得上是核心動力(core engine ),故此,歐美一些以科技為經濟發展基石的先進國家都正在致力於開發新一代軟件。香港如果沒有自家技術,創作能力便唯有永遠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長遠發展關鍵
顯然,香港政府對科技發展迄今仍然缺乏清晰的認知,因此才會對科技的重要性避而不談。然而,筆者相信,在世界經濟的下一波發展中,科技將佔據日趨顯著的位置,我們有充分理由期望,下一份施政報告能夠顯示政府對科技有更大的支持和承擔,以便在短期刺激經濟繁榮之餘,可以兼顧香港的長遠發展。

刊於 《信報》

Monday, October 29, 2007

十大建設


曾特首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重點主要是以發展基建來帶動經濟。市民普遍也認同報告中的主要項目是有利於香港的長遠發展。在過去十年,除了香港赤鱲角機場項目,已再沒有大型基建項目發展。另外,近年澳門基建發展也相當不俗。香港要增強競爭力,也務必要急起直追。在施政報告中,主要提及三個發展項目範疇:本土交通基建、跨界基建及都巿新發展區。這些建設項目不但有利於香港的長遠發展,而且可以加強香港與周邊地區的融合。同時,這些基建預計可以創造約二十五萬個職位,使更多人有就業機會。

工程師學會也在早前舉辦了一個施政報告研討會。雖然大部分參與者都認同「十大建設」可以促進經濟繁榮及有利於香港長遠發展。但是,一些工程師卻表示「不要開心得太早」,他們對這些項目是否能夠真正落實仍然有頗多疑慮,因為以往有不少基建項目未能在立法會審核通過而被擱置,尤其是一些政黨往往互相牽制,導致項目被拖延。

此外,大家也關注這些基建項目是否能夠讓更多的本地工人受惠。近年,雖然經濟持續改善,但仍然有不少工人未能分享經濟成果。較早前,扎鐵工人罷工,反映了工人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由於很多工程項目層層外判,大判公司往往可以獲較高的利潤,而二判、三判甚至四判的分判商的工人卻得不到合理薪酬,更有工人被拖欠薪金。一些小型分判商為增加利潤而聘用較低薪的外勞,令本地工人失業情況更趨嚴重。因此,政府在落實「十大建設」之前,需要優先考慮使本地工人有更多就業機會。

特首提出「十大建設」雖然可以為香港未來的持續發展奠下新基礎,但最重要在於落實和執行。不單需要官員和議員共同協調,互相配合,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重,使各項目盡快啟動。還要重估現時的工程分判機制,不要使工程巿場陷入惡性競爭,可以讓二、三線的中小企也能有合理的利潤,最終令工人獲得工資。只有政府、中小企和基層巿民都能夠分享當中成果,才可以達致三贏局面。

刊於 《基督教週報》

開發河套區 須迎難而上


曾特首連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勾勒出十大建設,包括了港深共同開發落馬洲河套區。其實,這構想並非始自今日,政府只不過是舊調重彈,這不禁令人猜想:現時開發的時機是否恰當?政府骨子裡又有甚麼盤算?

香港優勢未失 深圳願合作
過去,港深兩地有不少人為河套區提出過種種構想,諸如說要把河套區發展為「跨境工業區」、「商貿博覽中心」、「高科技產業園區」等等,結果都被特區政府大潑冷水,認為開發需要巨大投資,也涉及禁區政策的調整,而且會損害當地自然環境等;直到不久前,有「特首御用智庫」之稱的智經中心發表了「建構深港都會」報告,開發河套才正式被提上議事日程。根據「慣例」,若政府根本無意做某一件事,是提都不願提的,而現時主動提出開發河套,也許有其如意算盤,問題是:這次是否只是特區政府的一廂情願呢?


鑒於河套區的業權屬於深圳,管理權則歸於香港,任何開發都必須得到兩地政府同意。據筆者所知,香港回歸十年以來,深圳曾經三番四次主動提出多個開發河套建議,但都被特區政府消極冷待,是「深圳熱,香港冷」。那麼,深圳如此積極推動又是為啥?原來,是希望充分利用香港的自由港優勢、信息優勢、融資優勢及與國際市場並軌優勢,希望在河套區發展高新科技教育與研發中心(香港與國內、國際合作辦學,IT/生物醫藥的國際研發中心等),高科技產品交易與展覽中心,和專業國際會議中心,實現區域資源整合,讓人才、資本、產品等資源在區內可以自由流動和結合,借助香港的優勢以補深圳之不足。故此,只要香港的上述優勢尚未消失,深圳或許仍有誘因和動力去推動開發河套區。

深熱港冷 三標準衡量回報
然而,若開發河套只對深圳有利,香港未能從中得益,那麼,即使曾特首有心推銷,只怕亦難有成果。一些香港人的顧慮是:開發是否值得呢?無庸置疑,香港在土地、人力資源方面有著不少先天局限,單憑一己之力,不可能達成相當的規模效益。河套若能順利開發,香港一方面既可享有地緣優勢,又能利用內地的市場好處。不少跨國企業其實都希望通過香港而進軍國內市場,也有不少內地企業渴望借助香港而衝出國門。此外,香港擁有各種吸引國際人才的優勢,本地又有八家達至國際水平的大學,可以在河套區為內地企業提供各種高級培訓和專業服務,或者發展以科技为基礎的知識型服務行業。我們也可以鼓勵中小企在該處創業,並借助產業群聚效應以吸引風險投資公司進駐。當然,河套的開發還能夠帶動整個北區的發展。
另方面,也有些香港人顧慮到:開發河套是否可行?由於河套區主治權分割,情況複雜,若要進行開發,需要解決的細節甚多,以香港目前事事泛政治化的環境,要達成內部共識恐怕是一點也不容易。

儘管困難重重,開發河套仍是值得大家認真探討的,關鍵在於如何衡量回報。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標準:一、能否增加本地的就業機會?二、可否吸引外國大企業進駐?三、是否可以促進香港和深圳在一些重要領域上的融合?總而言之,只要可以促進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有利於提升本港的整體競爭力,特區政府都值得去做,否則的話,就請不要在這方面浪費光陰了。



刊於 《經濟日報》

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善用科技維持展覽業優勢

面對周邊地區會議展覽業的激烈競爭,據說政府近日正在探討如何加快擴展香港的展覽場地,很可惜,沒有人提到要探討如何進一步善用科技來維持香港的展覽業優勢。

假如你有留意近年的展覽會,應該會發覺參展商在攤位設計及現場表演方面往往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去年在港舉辦的國際電訊展,多家電訊商設置了舞台,甚至表演話劇,以先進的光影效果來推廣流動新科技。由此可見,今日的展覽場館設計,已不是設置一個貨架來展覽產品這麼簡單,燈光控制和影音效果已成了展覽的一個重要部分。

展覽舞台化
然而,舞台及展覽場地燈光控制並不是一個熱門科目,以往除了藝術學院外,沒有教育機構提供這方面的正式培訓。最近,筆者參觀了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青衣分校,跟十多位教職員朋友交流,發現該校能夠把握到展覽會「舞台化」的發展趨勢。IVE青衣分校由於看到展覽業對舞台及燈光控制的人才需求,近年在多媒體學系中加入了這方面的課程,讓學生畢業後多一門出路,反應相當不錯。

IVE青衣分校提供商管、建造工程及資訊科技等課程。該校的梁博士指出,雖然在科網泡沫爆破後,IT學系收生已不像以往般容易,但選修資訊科技的同學仍然為數不少。目前約有二千多名學生就讀該校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系」和「多媒體及互聯網科技系」,佔學生總數的40%,算是甚受歡迎的學系。

筆者也參觀了一些實驗室設施,包括舞台及燈光控制等設備,各項設施十分先進,可以廣泛地應用於電腦遊戲、電腦動畫及其他多媒體行業上。政府多年來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投放了不少資源,讓很多學生受惠,相信沒有白費。

筆者認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角色很特別,既是中五、中七學生的延續教育機構,卻又抱著職業培訓的使命,因此校方十分關注學生們畢業後能否學以致用。可幸的是,該校一直跟社會各界緊密合作,令課程緊貼社會需要,因此,畢業生很受僱主青睞。

政策須配合
其實,現代科技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日趨廣泛,但一些社會人士以至政府官員對科技的理解至今仍然相當狹窄,以致無法看到本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當日參與交流的教職員向我反映,他們希望看到政府對於發展科技能夠有一個清晰的願景,並且需要有各項措施來作出整體的配合。筆者也覺得,香港若要推動科技發展,科研和人才培訓同樣重要,設法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業界,才可產生良性循環,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行業,進而不斷提升本港的整體競爭力。

刊於 信報

Monday, October 22, 2007

二氧化碳的危機

每天早上我習慣望出窗外,若果那天能望到藍色天空,心情特別開朗。究竟為何我們可以看到藍色天空?藍色天空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地球的大氣層。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被稱為空氣。大氣中的氣體散射藍色光較多。所以從外太空來看,地球就有一層藍色光暈。正因如此,便有藍色天空的出現。

跟據香港天文台的資料提供,由1968年香港開始記錄天空的能見到起至2005年維港的能見到已比1968年陰沉達九成。空氣污染所造成的最大問題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由溫室氣體使地球產生全球暖化,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是水氣(H2O),水氣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大約佔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約佔26%。近年的反常全球氣溫快速上升,主要是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急劇上升。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中國工業近年急速發展,而在工業生產中排放二氧化碳是在所難免,我們推算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增多。為著控制這個問題,中國正積極以科技推動環境保護。而在我們的行業商會中也實行一廠一環保計劃。以我廠為例,在過往也做了各個推動節能的項目,其中一項便是以工業用廢水加工處理,我廠現有百分之五十的工業廢水回收在生產過程中循環再用。另外一個項目,便是利用發電機剩餘的熱力燃燒熱水,供宿舍員工使用。

隨著大家意識到地球暖化危機的重要性。國與國之間已簽定氣候變化公約等,以此制定全球保護環境協定。其中一項是《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減問題而制定出的一項交易,稱為碳交易。碳交易是指以每噸二氣化碳(tCO2e)為計算單位,以國際公法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減量交易。跟據2006中後期統計,歐盟排放權交易制的交易金額已達到188億美元。

我相信能在改善地球暖化問題上盡一點責任,帶動更多的人參予推動節約能源,一同解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危機。

刊於 基督教週報

Monday, October 15, 2007

微笑工作論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接著便按自己的形象造了人,並且將一切萬物由人類來管理。神賦予了我們工作的能力與權柄,祂沒有緊緊盯著我們完成任務,反而是要放權讓我們懷著喜樂的心努力工作。今天,人們每天花在工作上十多個小時,努力為著生活而打拼。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尋找樂趣,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認知上清楚要做好工作,若要做好工作便首先要愛上工作,愛上工作便要尋找箇中樂趣。究竟怎樣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樂趣呢?

歐盟曾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中顯示,整體而言,歐盟國家的人民相當快樂。而調查內容亦顯示有86%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個人生活表示滿意,85%的受訪者對事業的前途充滿信心,77%的受訪者認為可在工作中使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術。這讓我們得悉歐洲人在工作中發揮專長,能令員工快樂。

早前我看過一本書藉《微笑工作論》,書中提及到一個發生在阿根廷的故事。一個年輕人曾在阿根廷的巿立圖書館工作了十年,他的職務就是把別人歸還的書分門別類地歸回架上。他每天規規矩矩的上完八小時的班,然後急不及待地離開,從沒興趣為圖書館多擔點責任,也不會找同事聊聊自己的興趣或未來的期望。有一天,阿根廷全國性的報紙上登了一則新聞,內容表揚一位得了汽動模型飛機設計奬的人。這個人正是在圖書館工作的年輕人,他竟然是全國最頂尖的飛行器設計家。

我身為一個公司的負責人,除了要負責公司的業積外,員工的發展也需要顧及。《微笑工作論》的作者也提到他學過的最艱深功課之一,就是明白領導不等於去管理人。假若公司大小事務也要我親自監督,不論對公司或是員工也構成障礙。工作的樂趣始於由個人提出構想,並實際主導,提出構想的人包括所有階層的員工。與其事事管制,不如學懂放手讓員工承擔他們所構思的計劃,並要他們按照實行,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員工的專長,也能提升他們在工作上的動力。另一方面,員工能按自己專長為公司出一分力,我相信他們定會建立歸屬感並可在工作中尋找到樂趣。




刊於 基督教週報

Thursday, October 11, 2007

本港科技持續發展可期?

筆者與多位科技界人士日前約晤創新科技署王錫基署長,希望了解一下該署的未來動向。署長談到粵港的科技合作,以及應用科技研究院近年的重組策略,這些都是業界較少知道、但又希望探討的課題。從創新科技署的發展方向看,我們發現當局近年在本地科研上作出了一些部署,在未來數年將逐漸見到成效,對科技業界會有相當的激勵作用。

先談應科院的動向,雖然該院早前因為某些行政上的失誤而引起一些非議,但原來改革已在進行,且日漸步上「正途」。王署長表示,應科院過往以項目形式運作,其營運模式像一個基金,項目審批也不太透明,但求有成果可以「交差」,而不是為了服務本地業界。此外,以往每個項目只用上數百萬元,為期僅得一兩年,有時候成果未能落實到業界,研究團隊已經解散,難有大作為。但是,從2004年開始,應科院的營運模式已開始改變,改為由業界主導,業界只要有需求,並拿出大約10%的投資金額,應科院就可以啟動項目。如此一來,這些科研項目既切合業界所需,更不會造成浪費。

然而,王署長也坦言,應科院背負了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包袱,改革成效不是一下子便可以看到。現在,該院的董事局已經由業界人士組成,不再偏向單純的學術研究,可望逐漸發展成為本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服務中心。此外,應科院中有很多科研精英,當年是很辛苦才禮聘回來的,香港應該設法留住這些人材,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除了應科院,五所新的研發中心已於去年成立,負責研究珠三角需求甚殷的幾種主要技術。改革的方向既然已經確定,經過一番努力,不難漸見成績。


刊於 信報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2007金企鵝獎

2005年之後,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共創軟件分會、台北市電腦公會Linux促進會和香港開放源碼軟件中心再度共同組織2007“金企鵝獎”開源軟件競賽活動,獲得兩岸四地熱烈響應。

顯然,舉辦“金企鵝獎”是為了促進開放源碼軟件的發展,鼓勵相關技術交流及推動應用,為廣大Linux參與者提供一個良性互動平台,以及表揚參賽者在研發開源軟件上的成就和貢獻。這正是本屆競賽主題「開源協作,共創發展」的涵意所在。

本屆競賽設有四類獎項:開源軟件產品傑出應用獎、開源軟件設計傑出創意獎、“金企鵝獎”開源軟件傑出貢獻獎和開源軟件優秀論文獎,獲獎者都經過了相當嚴謹的評審程序,初評由兩岸四地各主辦者分別舉行,挑選符合開源規則和競賽活動的項目進行推薦(例如香港的參賽資格主要是,於本地ICT Awards Linux Award或同類型開源比賽獲獎的產品或軟件);終評由大賽評審委員會集中評審各個獲得推薦的項目,而評審委員會則包括了兩岸四地的專家;整個過程可謂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本人有幸參與了這次競賽活動,其實,得獎與否並非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只是本人一直覺得開源軟件十分值得加以推廣和普及,因為企業可以藉此降低經營成本,提升效率和競爭力;整個軟件行業以Linux和開放源碼為基礎,又能夠加快自主創新的速度,促進科技資訊行業的進步。至於透過兩岸四地的交流和競技,同業之間不但能夠分享經驗,檢討整體的研發水平,而且可以尋求合作機會,使兩岸四地在開源軟件的開發方面走向專業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將產生良好的作用,其意義實在不容忽視。

據悉,本屆“金企鵝獎”今年9月中下旬在北京的「第十屆京台科技論壇」期間舉行頒獎典禮,屆時,兩岸四地的參與者又有機會直接交流。

本人更加希望,透過持之以恆地舉辦“金企鵝獎”之類競賽,未來可以孕育出更多的開源軟件人才。

刊於 Linux Pilot 十月號

Tuesday, October 09, 2007

天津動力


說到天津,香港人以往也許只想到可口的栗子;近期,隨著「港股直通車」將以天津濱海新區為營運試點,天津一下子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一些朋友或者會感到奇怪:國家為甚麼「忽然間」會對天津作出越來越大的策略性支持?

其實,從宏觀的角度看,箇中原因很簡單:國家在一九八○年成立了深圳經濟特區,使之成為改革開放的示範窗口;繼而在一九九○年實施開發上海浦東戰略,促進了長江三角洲的繁榮;到了二○○五年制定「十一五規劃」時,又確定了開發天津濱海新區,以帶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

天津本身又有甚麼優勢呢?天津地處環渤海中心位置,也是京津冀(河北省)城市群的交匯點。北京固然是全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但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無疑相對較為落後,國家正是希望將天津發展為連接國內外、聯繫南北方、溝通東西部的區域樞紐。天津的優勢與香港相似,它擁有北方最大的港口,有條件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近年更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此外,以市長戴相龍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背景」,天津與北京將分別作為北方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其格局已逐漸成形。

正所謂眼見為實,我最近有機會去天津濱海新區參加一個論壇,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當地的領導原來已經把《世界是平的》一書列為培訓官員的基本參考書,表現出緊貼國際的管理思維,實在很不簡單。

我不禁想到香港的情況。在珠三角區域中,香港本來擔當著帶動者的角色。很可惜,這方面的動力和影響似乎每況愈下。例如,要作為一個區域經濟中心,交通樞紐的作用很重要,需確保人流、物流暢通無阻,但港珠澳大橋卻遲遲未能落成。另一方面,近日港股急升,社會似乎一片昇平,但樓價蓄勢待升,企業經營成本肯定會接踵上升,對香港競爭力的提升絕不會是好事。

因此,我希望,每一個香港人都可以爭點氣,不要只顧追逐股樓泡沫,而是要多看看國家的發展,當內地的不同區域一片片地繁盛起來的同時,香港應該力求再次形成新的動力,以推動珠三角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刊於 基督教週報

Sunday, October 07, 2007

什麼限制了企業的IT化?

什麼限制了企業的IT?

刊於 SME WORLD 十月號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的數碼21策略又即將出爐,過往特區政府在電子政府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不少應用都是世界知名。可是,根據統計署的資訊科技使用調查,除了各大型企業外,本地中小企使用資訊科技的普及程度始終不同。筆者相信不少企業都知道是需要應用資訊科技的,但是有些企業仍似在猶豫不決階段,究竟什麼東西限制企業去發展及應用IT ?

領導者對IT 的心結

過去多年,不少有熱誠的企業家都樂於應用IT,他們花費不少金錢去做好IT系統,並投放資源去做好軟件及服務。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不過有些時候,做到過火,有些不明白的管理人只是為技術而技術,欠缺一套全盤的考慮,其實企業IT 化的目的是優化企業流程,提升效率,如果某個技術沒有提高企業效率,又或沒有為企業增值的話,這些技術真是不要也罷。可惜是早年有些IT 顧問,對客戶所屬的行業認知不足,盲目推崇過新技術,令企業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枉花了不少金錢和時間,這個心結至今仍未解開,企業仍未敢多用IT

為了令企業IT化,企業需要時間和心力去培養人才整合及使用IT。早前在經濟低迷時,人才還尚算穩定,但是現在市道轉好,人才渴市,現在開始有企業願意賠償給員工的舊公司,務求令新員工可以做早日到職,人才的流動,的確令企業要不少承受風險,因為新舊人的青黃不接,是影響IT 系統,甚至是公司的運作。

另一方面,針對一些應用IT 的員工,例如會計部員工因為學會使用某套會計軟件而增值,它們就很容易被同行招攬,企業要承受培養人才後,人才卻離企業而去的風險,所以不少這會令企業負責人對應用IT 抱有懷疑的態度,深怕為人家仍嫁衣裳。

此外,企業另外要考慮的是網絡保安問題。當不少企業的重要資訊是存放在公司的互聯網或內聯網外,如何防止資料外泄,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本來應用IT 是有助知識及資訊的分享,但是分享的危機就是,愈多人知道,泄露的機會就大增。知識產權及客戶資料如何得到恰當的保護是企業最擔心的。不過,很奇怪,雖然不少企業擔心網絡保安問題,但是企業對網絡保安的認知不是太深,有些沒有安裝保安軟件,而安裝保安軟件的,卻沒有定期更新系統,令系統形同虛設。

如何解釋IT 化的果效

對不少CIO 來說,他們知道應用IT 是必須的。但是如何向CEO 解釋IT化所帶來的績效,提高生產力,往往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其實如Nicholas G. Carr 所說”IT Doesn’t Matter”。真的用IT真是不算什麼,因為IT 是和水、電、機器一樣,變成生產或服務過程中必需品,因為IT 投放而獲得的優勢會根本就愈來愈少。不過若企業不用IT、拒絕信IT的話,就難以成為優秀企業,在市場上很難突圍。但是IT 項目的投資可以很廣泛,加上項目周期長,回報不單很難控制,而且有些IT項目,根本難以量化計算,教CIO 如何說服老闆這些難以計算回報率及年期長的項目投資呢?

對行業的啓示

可能CIO 及行業顧問在推銷企業應用IT 之餘,也需要好好地研究一套有效計算IT 的投資回報的方法,並加強企業內外的教育,令各人都有應用IT的心理準備,才能有效推動企業IT化的發展,打開企業的心結。

在數碼廿一的資詢文件中,業界不少團體及商業機構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尤其在創新、科技、網絡基建及資訊保安方面,有不少精闢的意見,值得大家參考。希望企業能多應用科技,協助企業創新,想出更多新型服務及產品。

科技日新月異,應用者要與時間競賽之餘,企業應給予足夠時間去看清楚IT化的果效,做好IT基礎建設的準備,以應付知識型經濟大趨勢,用IT裝備自己,助企業變成優秀的企業。

Thursday, October 04, 2007

IVE-Tsing Yi知多啲


今天早上參觀了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順便與該校的十多個教職員朋友閒談了一陣子。

原來,該校有兩個學系涉及IT,分別是「資訊及通訊科技系」和「多媒體及互聯網科技系」,現有兩千多個學生就讀,佔學生總數的40%左右。雖然,在科網泡沫爆破之後,IT學系招攬學生已不像以往那麼容易,但據我現場所見,學生們上課都用心聆聽,顯然很享受學習的樂趣。

該校的Dr. Leung 和Eric為人熱情,引領我參觀了一些實驗室設施,那些設施十分先進,可以廣泛應用於電腦遊戲製作、電腦動畫繪製、舞台及展覽場地燈光控制等領域(附圖是其中一個例子)。政府在這方面確實投放了不少資源,讓很多學生受惠,值得一讚。

當然,大家可能更加關注學生們畢業後能否學以致用。幸好,由於該校秉承IVE的傳統,設法與業界緊密合作,務求令課程緊貼社會的脈搏,因此,畢業生甚受僱主歡迎。

不過,如果香港要推動科技發展,就應該繼續加強IT教育和培訓,以便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科技業界,形成良性循環。

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企業社會責任

眼睛是靈魂之窗,但很多人因為先天缺憾或後天意外而導致失明的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三千七百萬名位失明人士,單在中國現約有九百萬名失明人士,而每年新出現的盲人數目達四十五萬。失明人士在生活上有很多的不便,他們不能自行煮食、切食物及沖滾水等,閱讀書刊讀更是不可能的事。雖然巿面上已有很多凸字的書藉,但如果我能夠利用科技給失明人士帶來提供多一些方便,這便可以使他們與社會更貼近。

還記得大約九個月前,探訪過香港盲人輔導會的總幹事。他當時提到,希望有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電子儀器,方便視障人士隨時隨地解讀文字資訊。其後,我和同事經過研究,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便是通過普通數碼相機把文字資料拍攝下來,再利用經過一個電子讀取裝置,將文字內容轉換成聲音播放出來。這雖然只是一個小發明,但對視障人士卻很有用。以後他們碰見巴士路線牌、餐廳菜牌、報紙雜誌等,都可以迅速了解其內容,而不需動輒依賴別人的幫助。

經過將近半年的研製,第一個製成品「電子眼」終於誕生了,我在早前由香港盲人輔導會舉辦的「視障人士數碼新領域啟動典禮」的活動上,親自把這個製成品贈送給該會,並即場作出演示。亳無疑問,我清楚了解到,IT產品很難做到一推出市場就十全十美,而是需要不斷改進品質,經過不斷改良,慶幸最終完成產品。事後,一些記者朋友還好奇地圍繞該產品向我追問了一些問題。我覺得作覺得作為一家科技企業,應該不單只考慮進行商業性質的活動,更需要在履行企業社會履行責任。這除了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為股東和投資者賺取利潤,另外更要為企業創造社會價值,不僅是依法納稅,維護勞工權益,也要熱心慈善公益和社區參與。我相信積極推廣將科技應用於人們日常生活中,讓更多人能夠享用科技帶來的成果,這不單履行了推動科技發展的社會企業責任,更可以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較優質的生活。

刊於 - 基督教週報

Friday, September 21, 2007

與王錫基署長探討科技發展的「玄機」


昨日,我與科技界的幾位朋友約晤了創新科技署王錫基署長,交流一下對本港科技發展的看法。

王署長表示,他自2003年6月從電訊管理局總監「過檔」出任現職,不經不覺已有四年多,期間,他見證了香港科技業一些可喜的變化,這可以從兩組比較2002年和2005年的統計數字來加以說明:其一,商界投入研發活動的開支,由只佔香港整體研發開支的33%,已上升至52%;其二,全日制研發人員數目亦由13,000人增加至22,000人。

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也日漸加強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在特區政府和科技界的努力爭取之下,內地已同意讓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申報在港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並鼓勵本港專家參與相關的國家標準制定工作。

不過,我和參與晤談的科技界朋友都表示,雖然香港在科技發展方面已出現上述的良好變化,但與亞洲其他三小龍(韓國、新加坡和台灣)近年在科技創新領域突飛猛進相比,特區政府應該可以擔當更積極的角色,以便假以時日讓整個香港社會都養成重視科技發展的環境和風氣。

事後,我覺得,科技業界和相關官員如果可以多些進行這類坦誠的溝通,加強互相了解,對於大家合作推動科技發展,是很有利的。

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東方矽谷

我相信有不少人聽過美國矽谷這個名字,矽谷(Silicon Valley)在多年間創造了無數神話,惠普、IBM、英特爾、蘋果、雅虎、亞馬遜書店等大企業也在這裡建立。美國矽谷造就了無數的科技企業發展,亦成為其他城巿仿傚的對象。究竟美國矽谷有什麼吸引力?

美國矽谷為何成功?有專家認為,矽谷主要成功的因素關鍵在於人才體系、創業文化、風險資本以及完善的政府服務、法制體系和基礎設施。首先矽谷的發展是由人才來推動的。另外,需要其他的輔助條件,不能只單靠人才。人才的創業意識也需要具備,因為沒有創業意識,科技的成果便會石沈大海。風險資本也相當重要,也是成為矽谷神話的催化劑。人脈、創業文化及風險資本具備,最後加入完善的政府服務、法制系統和發達的基礎設施條件,便能全面令矽谷走上成功的道路。

創意思維的成功例子有網站Youtube被Google以高價收購,兩位創辦人陳士駿及Chad Hurley也只不過是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因為他們的創新思維及風險投資者的輔助,使成為新媒體時代的成功例子。

其實前資訊科技署署長在香港資訊基建博覽2000中表示過:「他相信香港已具備日後成為亞洲矽谷的重要成功要素,當中包括自由巿場、企業精神、完善的法律制度、優良的基礎建設及發展良好的資本巿場。」可惜2001年科技網爆破,當年經濟低迷令政府對科技發展卻步。近年經濟轉好,香港也正向知識型經濟發展,我相信政府應在這個合適時候投資科技發展。

在一年多前我的公司搬到科學園,認識了很多從歐美等地回流香港創業的朋友在科學園尋求資金,而我與一班朋友亦成為他們的投資者。我相信香港讓創意創新的年青人發揮,配合投資者的支持,再加上政府完善的法制系統及基礎設施條件,香港是有能力成為東方矽谷的。



刊於 - 基督教週報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借鏡美國 做區域資優教育中心

兩名資優生跳級升讀大學,成為近期傳媒熱炒的新聞,社會各界普遍對資優生大感興趣,有兩三個科技界朋友也不約而同地問筆者,其子女極有可能是資優生,但學校卻沒有評估的機制,自行在外面作評估又費用太高,不過,他們說無論要花多少金錢,「死慳死抵」也希望評估一下。這個問題實在值得深思,傳媒的焦點總是放在兩位資優生的智商和學習成績,卻沒有作過前瞻性的思考:香港究竟有多少資優生被埋沒?政府應該制定甚麼相應政策?

鑑定機制 開設特殊課程
今天,我們說的是世界村,而在全球化下,各大城市都各出奇謀,吸納更多外來人材,但香港反過來卻忽視本地資優材,不是莫大諷刺嗎?政府雖然在二○○一年已推出「特別資優學生培育支援計劃」,但效果不彰,特區政府至今也沒有清晰和完備的資優教育政策和配套措施。

反觀世界其他地方都十分重視資優教育。美國的資優教育(或稱gifted education,天才教育)便發展得相當成熟,以得克薩斯州為例,1987年已完成立法,要求州內所有學區為不同年級的天才資優生開設特殊教育課程;三年後又制定了天才教育計劃,建立了較完善的天才鑒定機制,考核過程也是公開公正的,鑒定小組由老師和家長組成;天才教育更備有專款,資金來自政府撥款、私人捐款和基金會。此外,還有一些致力於天才教育的民間非牟利機構,例如得州天才教育協會,提供相關的諮詢和經驗交流。可以說,得州不論是從政府到民間,對資優教育都是重視和支持的,這都值得香港借鏡。

一些研究發現,在各級學生中,資優生大約佔百分之三,其實為數不少,關鍵在於如何加以識別,以及如何培育。在最新的世界潮流下,資優生的概念也在演變,惟智商測驗分數或考試成績至上的觀念已逐漸被摒棄,主流觀點認為,資優生通常會在一項或數項智能中表現優異,是以相應地,資優教育也從重視學生的單方面才能,轉至看重多種能力的均衡,從只重視學業成績轉向重視學生的「社會和情感需求」。

那麼,香港應該制定甚麼樣的資優教育措施呢?首先,當然要從培養人才的規律出發,借鑒其他地方的資優教育經驗,制定周詳的甄選機制,然後推行全港的測試和統計,去發掘大多數的資優生。還有,是推出各項針對性的培育計劃,要做到通才教育和因材施教相結合,既強調按資優生本人的志趣發展,又以各類課程協助其建立廣博的知識基礎,還要讓他們參與一些社會活動,增進對社會的認識,並鼓勵合群精神。

助家長教師 勿揠苗助長
政府除了撥出資源發展相關課程、培訓師資以外,也應為家長、教師提供足夠的引導和支援,不要讓他們走向極端,揠苗助長,摧殘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政府也要向社會推行教育和宣傳,不要對資優生過分吹捧,使「資優」標籤變得太沉重,最重要是設法為資優生提供多些自由發展的空間。

香港以如斯細小的地方,卻已擁有八間大學,在師資和設備等都是國際水平,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看,我們應該積極制訂政策,吸引其他地方的資優生來港學習,讓香港逐漸發展成為區域資優教育中心,這對香港的教育界和整個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

港府增持港交所理據不足


港府繼九八年金融風暴入市後,今回再次大手在市場上購買港交所股票,數額之大,令人有點詑異,也摸不著頭腦。事後,政府解釋增持港交所股權的理據,是希望以股東身分推動港交所的工作,並指出要在三個層次推動港交所的發展。

但,依筆者看,政府的「解畫」似乎仍未能完全解釋清楚當中的來龍去脈,也未有消除公眾的疑惑。看來,政府實在需要向公眾更清晰闡明箇中原委才行。

應以監管者身分推動政策
港府提到的第一個層次的合作,是政府與政府之間層面,謂增持港交所股票可以促使香港和內地政府在政策角度作進一步磋商,例如有關人民幣業務、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機制、港股直通車等合作。然而,要推動、落實這些政策,兩地政府只需衡量政策是否對各方有利,這與港府是否港交所的最大股東並沒有丁點關係。相反,港府一旦成為港交所的大股東,在推動兩地交易所政策合作上便有了利益衝突之嫌,而市場也會質疑港府把自家利益作為優先考慮點。政府真的要推行政策層面的合作,理應是以獨立第三者身分擔當市場的監管者去推動,而非實際參與者,這就像球證不應落場踢球一樣,是簡單不過的道理。

有益長遠發展 股東應支持
港府指另一層次是交易所與交易所之間的加強協作,包括A股和H股同步上市安排、交易所之間分享訊息等。但基於以上相同道理,這層次的合作也理應根據雙方利益,以能促使兩地市場更趨完善、更具規模化而施行。如果這些政策對港交所的股東是有利的,那麼即使政府不是港交所大股東,推行政策也不應遇上阻礙。相反,若政策對港交所不利,則即使政府希望強推也不可能,畢竟政府在港交所的權益只百分之五點八八,但外資基金則持有股權約近百分之四十,強弱懸殊,政府又怎能匹敵?

第三個層次,是交易所股東和股東之間的關係,官方的解釋是政府在成了港交所股東後,自然多了一樣工具,能更靈活地達致這方面的協作目標,例如香港與上海交易所可以互換股權,而若非股東的話,政府連考慮這樣做都不行。

筆者不禁疑惑:何以不行?同樣道理,在商言商,只要對兩個交易所長遠發展有利,雙方的股東都應該會支持,這跟政府是否大股東沒有甚麼關係。反之,若對股東不利,則港府手上的百分之五點八八股權卻又不可能壓倒外資基金的四成「話事權」,也自然不能成事。

還有,是兩地交易所性質大異,上海交易所開宗明義是「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法人,歸屬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而港交所則是「一家市場主導並向股東負責的機構」,若兩家交易所要推行股權互換,那將來的運作方針又該如何?是謀求一般股東的最大利益?抑或是以追求國家、地區利益為前提?當這類重要事項在股東大會表決之時,外資基金股東又應如何看待和評估上交所的權益和立場?

故此,港府必需以港交所大股東身分才可以推動的工作,實在不多,最大的可能是,把手上百分之五點八八股份和上海交易所互換股權。但這樣一來,港府換取的上交所股權,其回報又是如何?以公帑買下的股票投資,在換股後又是否值得?況且,上交所拿著這麼少的股權,即使成為港交所的最大股東,作為也不會太大。

總之,政府動用大筆公帑增持港交所,公眾仍然難以明白箇中原委,究竟是甚麼原因使政府要冒大不韙而作此決定?是否有更多內情不便透露?無論如何,要令市場信服,政府還需向公眾交代更多、更紮實的理據才行!


刊載 星島日報

Friday, September 14, 2007

金企鵝杯


前兩天我應邀到北京出席《京台科技論壇 – Linux論壇》兼且領取一個兩岸四地開源軟件傑出貢獻奬。這個奬項是頒發給在推廣宣傳Linux理念,教育培訓、或產品研發等方面有特殊貢獻的人士,各地會推薦一名得奬者;我常有推動OSS,所以是被推薦的其中一位人選,還有包括代表大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及代表台灣的開放系統協會理事長許清琦。

2007年兩岸四地開源軟件大賽金企鵝杯將繼承2005年大賽活動精神,進一步推動兩岸四地科技交流與發展。不但繼續以競賽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科技交流,同時將組織深度研討和實地考察、觀摩活動。大賽並將探討今後更深層次的實質性合作,推動共容性基礎軟件在兩岸四地快速發展,提升軟件業集體創新能力;為原創軟件成果提供客觀、公正、權威的評價;在技術應用、研發創新、文化傳播、人才培養方面對於突出的貢獻者予以支持和表彰。

大賽集合了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眾多參賽軟件進行比賽。大賽結合參賽作品的應用性和設計創新程度分別設立一、二、三等奬和傑出貢獻奬共二類奬項。大賽的獲奬者是在兩岸四地各賽區競賽的基礎上經過選拔並推薦優秀者參加,由兩岸四地專家、評委共同選出,經大賽組委會確認在產品應用、設計創新方面有突出表現的開源軟件;以及在推廣宣傳Linux理念,教育培訓、或產品研發等方面有特殊貢獻的人士,以表揚獲奬者在開源軟件領域中所做出的貢獻。大賽活動將充分體現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精神,積極推動以Linux為代表的開放源代碼項目向易用性、實用性、廣泛性應用的轉化。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07

WiFi城市的商機 民間的3G網絡

特區政府在今年3月提出要香港成為WiFi city的構想,並主動申請撥款2億在各政府設施如圖書館設立免費WiFi區,加上大型機構如機場、科學園等的支持,幫助香港在WiFi城市踏出了第一步。那究竟一個WiFi城市會帶來什麼商機,如何方便中小企營商呢?

3G網絡雖然帶來不少新的商機,其相關的無線增值業務亦隨之一一發展起來, 但始終3G是電訊公司的遊戲,一般中小企只能跟隨他們的遊戲規則參加。但相反,WiFi卻是一個民間運動式的科技, 暫未有統一的標準,網絡協議也是最簡單的。隨著WiFi的技術進步,某些應用已經可以和3G競爭,甚至超越3G,本文將舉數個例子,與大家逐一分析。

WiFi電話
IP-Phone是基於互聯網的電話對話系統, 加上WiFi就是最好的配合。最近推出的一系列Skype電話就方便用戶可以像用普通手提電話一樣在家中或辦公室使用,但現在還不能從一個WiFi站跳到另一個站 (3G技術稱為handoff) , 所以只局限在有WiFi或無線網絡的地方。但大家可以想想, 如果香港真的成為WiFi城市,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主要用WiFi來打免費電話,在WiFi收不到時才自動轉到3G網絡呢? 如果是的話,應該可以節省中小企及一般用家在通訊方面的支出。

WiFi電視
Youtube的流行造就了一些新的市場出現,其中一個就是WiFi電視。視頻應用一直都是3G網絡的主要買點,, Smartone最近與中文大學合作的項目就是利用3G來播放Yyoutube上的短視頻。但按頻寬來說,WiFi還是大很多,所以WiFi電視的出現就帶來一些新的應用,一些新的手提電視可以基於WiFi來收看網上視頻,就不必支付GPRS的費用。

各中小企管理人可以隨時收看電視,監察著股市及各地政局的波動,因為局勢的變化可能對生意有很大的影響。WiFi 電視對中小企也是重要的應用。

WiFi IM
手機IM在中國已十分流行,由於十分方面及便宜(人民幣RMB5元包月),已經有不少用戶減少上網吧的時間,轉移單用手機IM來聊天。這可見移動的IM將會是一個潛力很大的市場,如果有一些既概可用GPRS又同時支援持WiFi的IM手提裝置,這可能就是新一代的主流通訊工具。

不少銷售人員都會用IM 這即時通訊工具來和客戶保持聯繫,方便更新資料。加上WiFi IM的應用以文字為主,減低在報價及時間上等資料方面的出錯機會,對中小企有不少幫助。

WiFi遊戲機
自從P2P增加了Bluetooth及WiFi功能後,手提遊戲機不再是個人玩意,多玩家的遊戲及在線遊戲變得容易得多, 如果WiFi更加普遍,玩網上遊戲就變得更為普遍,不必有電腦上網才能玩, 玩家可以帶著遊戲機,, 每逢等人、等吃食飯時就玩一玩, 這尤其適合隨意的遊戲 (casual games)。

這些例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 – 沒有大電訊公司的參與。這類項目原本都是電訊公司及大型流動設備生產商的天下,一般中小企基本上很難參與其中, 但如果香港真的成為WiFi城市,很多地方可都有免費WiFi的話,參與的機會便會大大增加,所以說WiFi是民間3G,。而中小企也會因為WiFi 而幫助到企業的運作。

但這些WiFi產品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WiFi城市的熱點覆蓋。希望真正的全面覆蓋可以早日出現。

轉載 《SME World》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6A品格

最近碰到一位IT界的舊朋友,閒談間知道他的生意已交給其他人管理,現在全心全意服務社會。這個朋友也提及到他所參與的一個機構「香港有品」,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我便上網到這機構的網站瀏覽。「香港有品」是一個提倡香港人要有良好品格的一個網絡社群,他們組織很多有關培育良好品格的活動,其中一個是提倡6A品格的課程。

6A品格是Acceptance(接納)、Appreciation(讚賞)、Affection(關愛)、Availability(時間)、Accountability(責任)及Authority(權威)。6A品格教育原則是美國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麥道衞博士(Dr. Josh McDowell)所提出的一套完整實用的子女教育方法。麥博士在子女教育,婚姻輔導領域已積累有30年的經驗。

為何我會提及這個6A品格?因為這個6A品格所提出的原則令我聯想起香港新一代的品格文化,6A品格中的Appreciation也令我有着最深刻的體會。因為工作需要,我常到訪日本。而我發覺日本人每次下巴士時也會向司機敬禮以表謝意。除此之外,日本人在很多場合也會向為他們服務的人員行敬禮,這些行為實在值得我們學習。雖然有說他們的行為只是一種習慣而已,但是我相信願意作出行動總比只得空談的好,因為如果連行動也欠奉,實在更難以叫人相信他們是有謙恭的心意。

在家中我除了學習多欣賞兒子之外,我亦以6A品格鼓勵我的兒子多向師長們表示感謝,我鼓勵他寫信給曾任教他的小學老師們,以感謝他們的教導。我相信從小的教導對培養他的良好品格甚為重要,對日後他的品格發展也有益處。香港的年青人較多事情不用自己處理解決,而對於所得到的幫助多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絲毫不存感激之心,如果他們能好好地去學習主動感謝為他們服務的人,心態得以改變過來,凡事能存謙恭的心,那麼我相信他們與家人、師長和朋友的關係也會大為改善。

刊載 - 基督教週報

Saturday, September 08, 2007

你是否懂得自己的心?

上星期六,我應邀參加了一個講座,演講者是資深心理治療師顏嘉琪博士,主題是從東西方智慧探討心靈管理的方法,很受啟發,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

身為管理人,縱使談不上「日理萬機」,每天也總是要管理大大小小的問題,卻往往因此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管住自己的心。很多人習慣於讓自己整天都忙得透不過氣來,卻很少會有意識地停下來想一想:我懂得自己的心嗎?

其實,一個人的心,所代表的是他的感覺、他的想法;所謂心靈管理,就是要探討如何管好自己的各種情緒和念頭。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甚至難免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我們會因為遭到別人指責而感到悶悶不樂,這是人類情緒的自然宣洩,是正常不過的事,不能視之為病。

可是,同一種負面情緒在某些情況下卻有可能變成當事人的負擔:一種情況是,當你固定用一種情緒來處理你的人際關係,例如動不動就對別人發脾氣;另一種情況是,當你展現的情緒受另一層破壞情緒的操控,例如你感到悶悶不樂,可能是由於懷有自責、嫉妒、仇恨等情緒,這樣,你的心也就不可能平靜。因此,要管住你的心,就要學會透過情緒這面鏡子去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尤其不要讓各種破壞情緒把你控制住。

那麼,究竟有甚麼辦法能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顏嘉琪博士有以下這些建議,大家不妨一試:(1)通過靜坐、瑜珈之類活動練習專注,嘗試傾聽自己的心的聲音;(2)寫情緒日記,分析自己當天為何會有某種情緒、其表達方式和背後的目的又是甚麼;(3)培養某種宗教情懷,可以激發我們內在的真、善、美;(4)親近大自然,擁抱大自然。

的確,我們有時候會感到渾身不自在,也覺得無法誠實的做回自己,原來那是由於自己的心靈閉塞了。在這種情況下,就連我們自己也多少有些「失控」,更不用奢談管理別人了。因此,要做一個成功而受人尊重的管理人,最好還是先管好自己的心,讓自己常常處在心平氣和的狀態。

Friday, September 07, 2007

北上升學


一向以來香港的家長們為著子女前途,不惜花上數十萬元送子女到外地留學,但近年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們選擇送子女到國內升學。跟據資料顯示,港澳台人士報考內地研究生由二零零零年的二百八十六人增加至二零零六年的一千一百零六人,報考人數以倍數增長。

為何到國內升學的港人會增加?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到國內升學的花費相對在外國升學或是在港升學要為便宜得多。一般在港修讀一個大學課程每年要花上四萬至八萬元,三年的大學學位便要十二萬至廿四萬港元了。到外國修讀大學課程更是動輒要花費數十萬元。但到國內修讀一個學位課程就便宜多了,一般而言學士學位課程每年學費大約四至五千元,專科都只不過是七、八千元,住宿都只是千多元左右,這個價錢實在比外國甚至香港低多了。另外,到國內讀書除了可以在學術上吸收更多國內知識外,更可建立在內地的人脈網絡。港人北上工作已很普遍,如孩子能認識國家發展及增強內地的人脈關係,也會對將來工作發展有利。我曾到訪西安一間學院,學院裏的圖書館每個角落都坐滿了看書的學生,走到草地上我又看到很多學生,他們不是在草地上閒遊說笑,而是一個個低垂著頭看著手上的書本,我相信國內濃烈的讀書氣氛也是港人願意送子女到國內升學的另一個原因。

雖然到國內讀書有不同的好處,但有些家長亦會擔心子女到國內讀書可能會因此而學壞,因為港人學生的零用錢一般都比國內人多,而國內消費也比香港便宜,當子女花錢在各種消費上,部份家長們擔心會影響子女學業,嚴重者更可能會學壞。所以如要送子女到國內學習,也不應給予太多的零用錢,以免子女亂花金錢。

在港怎樣才可以報考國內的大學入學試呢?香港的京港交流中心專責促進內地與香港以至海外留學及學術交流,並提供諮詢、聯絡及資助等服務。而他們更可安排港生在本港接受有關考試。據聞,一般內地學生升讀國內有名的大學學分為六百分,但港人報讀入學學分只須四百分便可以了。因着以上種種的好處以及靈活的安排,無怪乎往國內升讀大學漸漸成為港人子女繼續升學的另一個選擇了。

刊載 - 基督教週報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訊息無障礙


日前,我應邀出席了由香港盲人輔導會舉辦的「視障人士數碼新領域啟動典禮」。

還記得大約九個月前,探訪該會的總幹事Kim Mok,聽他談談與科技企業有甚麼合作的主意和機會。他當時提到,希望有一種能夠隨身攜帶的電子眼,方便視障人士隨時隨地解讀文字資訊。這固然是個好主意,但關鍵在於落實執行,因為這涉及到把視障人士的實際需要和科技研發人員的專業經驗結合起來,既要好用,又要容易操作,更要匯集不同的技術,需要大家共同摸索一番。幸好阿Kim是一個很實在的人,不是講完了就算數,而是積極促成本公司將當日所談及的意念變成新的產品。

其後,我和同事「左度右度」,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首先通過普通數碼相機把文字資料拍攝下來,再利用一個電子讀取裝置,將文字內容轉換成聲音播放出來。這雖然只是一個小發明,對視障人士卻很有用,以後他們碰見巴士路線牌、餐廳菜牌、報紙雜誌等,都可以迅速了解其內容,而不需動輒依賴別人的幫助。

經過將近半年的研製,終於能夠讓我在昨天的活動上,把第一個製成品贈送給該會,並即場作出演示。亳無疑問,我清楚了解到,IT產品很難做到一推出就十全十美,而是需要不斷改進品質,所以,當同事向現場朋友和記者演示時,我不禁暗自抹了一把冷汗,也慶幸最終完成了整個演示過程;事後,一些記者朋友還好奇地圍繞該產品向我追問了一些問題。

我覺得,作為一家科技企業,很應該積極推廣將科技應用於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不斷了解客戶的實際需要,碰上適當的機會,更不妨與非牟利機構合作,讓盡可能多的人(當然包括了視障人士)都能夠正常地享用科技成果。這樣做,也是為了履行推動科技發展的社會企業責任,相信也能夠獲得本公司的同事和股東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Sunday, August 26, 2007

人際連鎖網絡


偶爾會想起一些舊朋友的名字,當打算再次聯絡時發現某些電話已不能接上或號碼已更改。近年網絡世界流行交友網路服務網站,這些網站不但給予我們一個強大的聯絡儲存服務,更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全世界的人,從而增強個人網絡的範圍。

或許你曾聽過youtube上載短片網站,在網上可以與其他人分享短片。近年社交服務網站也流行起來,其中一個較為熟悉的Facebook,單在香港已有五萬三千多人成為會員。跟據資料搜集Facebook是一個世界性的社交網路服務網站,會員人數達二千五百萬名。「The Facebook」由哈佛大學幾位學生於2004年2月成立了,月底,已過半數哈佛大學學生於Facebook註冊成為會員。及後Facebook的勢力伸延至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及波士頓學院。

最近,我也親身體驗了Facebook的威力,由我登記成為會員開始,不出三天便有超過60位朋友加入我的紀錄內。該網站不單可以連結個人朋友網絡,更可以認識朋友的朋友,讓人際網絡群不斷擴展。以往很難才找到舊朋友的通訊資料,現在透過社交網路服務,能快速地再次與他們聯繫。曾幾何時,我們在互聯網上可以隨意認識新朋友,但是對方資料的真偽實在難以判斷,時至今日我們的朋友群再不是隱藏身份的神秘人,而是真正認識的朋友群體,這能有效地關顧身邊的朋友及即時知道他們的最新消息。這類社交網路服務網站令我聯想起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一個小世界效應,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

我們每天的工作也相當繁重,但藉著Facebook大家可以隨時給朋友一個慰問或鼓勵,關心朋友須付出時間,但也要好好分配避免過份投放在網絡中而影響工作。我已成為Facebook會員,如果你也有興趣跟我作個朋友,可以在網站搜尋Samson Tam與我聯繫,或者會發現當中某一位朋友是互相認識的。

刊於 - 基督教週報

Thursday, August 23, 2007

一站通是真通還是假通?

香港政府一站通(www.gov.hk)日前正式啟用,筆者參與了啟動儀式。當日出席主禮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多番強調政府會支持推動本港的科技發展,現場所見,他也有認真地留意網站的實際運作情況。

一站通是為了取代先前的info.gov.hk網站,宗旨是讓市民方便地取得政府的一系列資訊和服務。網站也設有流動版,讓市民隨時隨地接收公共資訊,又設置了以15至24歲青少年為對象的「青少年」分站 http://www.youth.gov.hk ,相當全面,看來政府是有心推動網絡生活化和普及化。

無可否認,一站通的版面設計和分類略為保守,互動性也有點不足,但其資訊排列方式清晰易明,較舊網站有不少進步。對於有評論者認為,一站通的設計像早年雅虎之類的入門網站,以目錄做分類,並非較現代的Web 2.0方式,像Google般的簡約設計,是有些脫節云云,筆者對此不敢苟同。須知一些互聯網使用者仍然不太熟悉中文輸入,卻同樣希望在政府網站找到所需資料,這時目錄分類正是最好的排列方式。此外,也有用戶只想「八掛」一下政府的最新消息,並不一定知道自己想看什麼,這時使用搜尋器並不適合,把重點新聞放在首頁,是「正路」的做法。其實,如果用戶真的在目錄分類找不到所需資料,隨時可以使用右上方的搜尋,這也是多數人認同的網頁設計方式。

有趣的是,「一站通」的流動電話版卻像Google介面,只有一個搜尋方格在正中央,設計相當簡約。若用戶不使用搜尋器,也可按「跳到主要內容」瀏覽各項分類,也是恰當的做法。不過,其「主要內容」約有四、五十項之多,又使用太多Javascript,不是所有手機的瀏覽器都可以對應,以致很多頁面都看不到。無疑,手機畫面細小,資訊需求也不同,不能把網站上的內容照搬,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內容幾乎用不到,距離user-friendly仍有十萬八千里。

不過,該網站有適用於本港居民、商務貿易、非本港居民和青少年的四個選項,能針對不同人士的需求而顯示相應的資訊,是值得一讚的設計。其中以青少年為對象的www.youth.gov.hk,內容正面,整體方向值得鼓勵。例如,其中一篇「牽手比接吻來得珍貴」和「幸福鼻血」等,內容簡單卻發人深省,是老幼咸宜的精彩小品。

筆者覺得,該網站在互動性方面顯然較為欠缺,尤其是只有單向的發放資訊,卻沒有讓人回應的渠道。當然,官方網站不宜隨便開設論壇,遇上無理取鬧的人漫罵或搗亂,的確難以控制。不過類似回應信箱的功能也應該設置,像筆者十分欣賞青少年網內的散文,想讚賞一下編者,也沒有渠道可以發表。

政府如果想要進一步加強網上服務,筆者覺得應從解決電子證書的問題著手。現在無論登記做選民,又或是網上報稅,都要用十分麻煩的電子證書。事實上,今時今日即使進行銀行服務或是股票買賣,只須密碼或以信用卡認證便行,政府的電子證書做法有點過時。如果選民登記或網上報稅等服務仍然如此複雜,實難吸引市民進一步應用政府的電子服務。不過,「一站通」在內容排列、設計和功能等方面,比以往有所改進,對推動政府電子服務普及是一個好的開始。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PRD faces domestic R&D threat

http://www.cw.com.hk/computerworldhk/article/articleDetail.jsp?id=447201

The recent research report released by the Federation of Hong Kong Industries shows that the econom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re outperform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their relative levels of competitiveness. The overall Business Environment Ratings, comprising the five major areas of government policies, legal protection, production operations, social, cultur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lso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upport services, show th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urpass tho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is clearly signals a warning to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PRD region. If we do not act fast and force through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e PRD, there is a distinct risk that we will be left behind in the race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The report titled: "Made in PRD: The Changing Face of HK Manufacturers" points out tha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re not comm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round 65% of enterprises do not endeavor in an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is means that these enterprises are still engaging in low value-added businesses and staying in the low-end of the value chain. Even for those who conduct some forms of R&D work, their R&D expenditures still comprise only 2-3% on average of their total revenue. In the face of up-and-coming competitors from other mainland cities in China, the strategy of these PRD enterprises in continuing the tradition of "low cost and low input" would doubtlessly be a recipe for losing market share and being put out of busines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Rising competitionThe competition fro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clearly becoming significant. The annual growth rates of R&D expenditure and R&D staff in the YRD region are 28.9% and 12.1% respectively. These compare with 15.5% and 8.1% for the PRD region. Moreover, the growth rates of populations with tertiary education background in the PRD region and HK are 10.4% and 8.4% respectively, which pale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11.2% in the YRD region.

Despite that the R&D productivity of the PRD region is not worse than that of the YRD region, and that the total R&D expenditure as a percentage of the GDP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1.09%, which ranks 3rd after Beijing and Jiangsu an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0.7% of Hong Kong,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rapid growing YRD region is still very much apparent and unmistakable. While Guangdong Province, Beijing and YRD region are striving to develop to become the regional R&D centers, what is HK's position and our road ahead? Can we restore our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become the leader of our home country in the future year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is is a pivotal question that demands we all deliberate carefully.

Why are there so few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R&D work? What are their concerns? High R&D costs, difficult to recruit high-caliber R&D experts and insuffici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re the three major factors behind this. In addition, about 53.5% of the enterprises point out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o identify or source R&D partners. All these are concrete obstacles that we need to overcome if we want to promote a higher R&D input from HK enterprises.

I really hope tha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can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Singapore, South Korea and Ireland, and take a bold step to propose policies such as tripling the R&D tax deduction to encourage more R&D input b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is is necessary for the SMEs to transform successfully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is also helps attract more overseas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Hong Kong, and ultimately this will benefit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Article published in Computerworld

中小企創富錦囊

Saturday, August 18, 2007

粵港服務外包專題文流會

軟件外包其實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早在二十年前香港已開始發展軟件外包了,但是香港卻沒有如印度及愛爾蘭一樣,已成為區域軟件外包中心。雖然香港有背靠祖國的優勢,香港及廣州軟件公司的力量在有關方面,暫未形成氣候。其實不少業內人士已先知先覺,可惜要發展外包產業協商需時。

『香港軟件外包聯盟』在今年六月成立,其17間公司會員均經過甄選,以保證軟件外包的品質。去年五月成立的『廣東軟件出口委員會』的秘書長王若真表示,香港與廣州協商已多時,但到今年七月中才開始兩地第一次的聯席交流,當中有不少細節需要討論及落實。

在是次交流會上,與會者大多與外包有關的財務問題,例如︰客戶可以藉外包節省多少成本,以及香港和廣州之間如何分工分賬等。當中粵方的奔步電腦總經理陳京懷先生指出我們不能短視看待軟件外包公司與客戶間的合作,因為長期合作才能節省更多。而港方的科聯系統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吳長勝先生補充規模小的項目 (少於500人)在節省成本方面作用不大,這是因為前期培訓、人員磨合及技術支援上需要花上一定的金額,故此,具規模的長遠發展項目才可收回成本及錄得利潤。

在內地從事外包業務多年的香港活樹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偉賢先生也坦言廣州的經營成本太高,外包業工資成本必須達美國的十分之一或跟印度相若,在國際外包事場才有競爭力。 而香港軟件外包聯盟召集人吳志成先生提出建立品牌的重要性,廣東軟件出口委員會理事長孟霖先生強調品牌是地域性的,並不在於單一公司或城市,他熱切期望粵港或珠三角能成為著名的軟件外包中心。粵方的樂庚軟件總經理王永平先生亦提醒大家是合作伙伴而非競爭者。

香港要繼續發展軟件外包業務,不單依靠本土的資源,借靠粵港及珠三角地區的有利條件合作是大勢所趨,只要各方面和衷共濟才有機會踏上國際級軟件外包中心的稱譽。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MSc IE 十周年


識左黃寶財教授 ( PC Wong) 都一段時間,最近佢邀請左我去佢地 MSc IE的歡迎晚宴,原來互聯網工程碩士課程是由Prof. Michael Chang 創立,今年已經踏入十周年,並由PC新官上任,擔任Programme Director。

當日聽PC 所說,他做了e-Education 多年,發現不少中小學的資訊保安不足,只有一半有防火牆及防毒軟件,不過它們很少會至少一個月更新資料一次,缺乏保安意識,令黑客隨時有機可乘。在坐有不少碩士學生是中學教師,希望他們聽到教授的話之後能有所警惕。

這個的課程有明星級教授Dr. LO Wai-Shun 任教,他們今年更重金禮聘Dr. TAN Christopher任教新加入的Knowledge Management 課程,加上對教學很有熱情的Prof. Rosanna CHAN 擔任副課程總監,實在值得向大家推介。傳說中Dr. Lo 的課必定會坐無虛設呢!

在介紹課程特色的時候,Rosanna 說定期會有ICT Leaders Seminar Series,讓同學們可以在這些領袖身上偷師,我也希望我的科技界老友有時間可以去下大學講TALK, 勉勵新一代的科技人,一同講下新科技的發展,一同進步。

http://www.ie.cuhk.edu.hk/index.php?id=230

Saturday, August 11, 2007

騎士精神

北京奧運進入一年倒數的階段,香港亦有幸成為奧運馬術項目的一個舉辦場地。為迎接奧運,早前沙田舉行一場奧運馬術預演賽。在19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已有馬術比賽項目。由1912年起,奧運會馬術比賽開始確立了場地障礙賽、盛裝舞步賽及三項賽的三個項目。但為什麼會有盛裝舞步賽這個特別的項目呢?我曾問一位熱忱馬術的朋友,原來馬術比賽的項目是與騎士精神有著一定的關連。

歐洲中古時代的精英戰士,與農民、教士和那些靠自己的技術當上騎手和戰士的人有所不同,他們總是秉持著一股直俠仗義的精神,並遵守騎士的規範,這就是所謂騎士精神。因為騎士的勇武和榮譽是他最重要的美德。勇武指見義勇為,不畏縮,視死如歸,是英雄本色。榮譽是上則只對領主效忠,中則只對同僚守信,下則不欺凌弱者;有仇必報,但必須公平,不得乘人之危,暗發冷箭。
騎士甲冑既笨且重,夏日穿在身上更悶熱不堪。但長途旅行,時有遇敵之憂,又不能無備,所以「騎士精神」又包括一條「不可襲擊非武裝之騎士」。一位標準騎士必須給予對方充足的時間,以作戰鬥準備。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騎士精神也加入了紳士的元素,因此「禮貌」是他在這方面的美德。所謂「禮貌」就是指儀表和態度上的合乎禮節。由此可見,盛裝舞步比賽是由此而來的。

回想香港過去廿年,香港人面對不少風浪,當中面對回歸前的擔憂及回歸後的種種適應,特別是內地急速的發展,港人經歷接踵而來的競爭與挑戰,那份勇氣及膽量是值得稱讚,不畏縮的表現,贏得榮譽和成就。香港人的西方教育文化與國內不同,香港商界仍然堅守著一份尊重信用,尊重法規的原則,建立出一個良好商譽的稱號,也合乎騎士精神的美德。

香港土生土長的我,過往一直同香港人一齊挑戰風浪,我們也有著騎士精神的特質。不論在商場上或參加社會服務,仗義和紳士風範一向是我堅守的原則。

Friday, August 10, 2007

ITJC 午間研討會


8月8日,這個孖八的日子,既是會考放榜,ITJC 今年第一次的午間研討會。今次請來是新任商務及經濟發局局長馬時亨。
我們一眾IT人準時到達中國會,聽到不少在新界及九龍上班的IT 友好,為了去中環已安排好當天行程,盡量安排在香港或九龍一帶開會,真是善用時間。
新任會長黃錦輝教授劈頭第一句已經向局長表示我們IT界同業在能加範圍內是樂意為局長效勞。局長表示希望大家就「政府一站通」網頁給予意見。
大家不要以為ITJC 只會搞國慶、搞IT GOLF及一年一度的研討會,今年更會主辦一系列的午間研討會,傳聞下次的嘉賓是新任財經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希望當日出席的26個IT界會頭,第日會多些出席支持呢位新任會長所搞的各項活動,聯繫下我地IT 同業之餘,也聽下嘉賓的分享。

Thursday, August 09, 2007

政府一站通你點睇?


外遊回港後,我參與了香港政府一站通 http://www.gov.hk/ 的啟動儀式,又見到了主禮的馬時亨局長,他近日多番強調政府會支持推動本港的科技發展,現場所見,他相當留意該網站的實際運作情況。

香港政府設置官方網站非自今日始,新網站是為了取代先前的info.gov.hk網站,宗旨同樣是要為市民提供一系列的資訊和服務。

我樂於見到政府願意推動網絡生活化和普及化,例如該網站既推出了流動版,讓市民隨時隨地接收公共資訊,又設置了以15至24歲青少年為對象的「青少年」客戶群類別http://www.youth.gov.hk/

當然,新網站的互動性顯得不足夠,版面設置和分類也偏於保守。但羅馬非一天之內可以建成,新網站要迎合不同客戶群的需要和興趣,還需虛心聽取用戶的意見,不斷改進。

最關鍵的是,用戶--全港市民--要積極向政府反饋意見,讓政府能夠聽到你的聲音。齋講無謂,行動最實際,大家得閒應該click入去睇一睇,之後不妨各抒己見講一下「你點睇?」

Wednesday, August 08, 2007

聽應科院暫代行政總監「解畫」


前些日子,應科院的一些管理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議論,人事方面也有所變動。日前,我與幾位科技界朋友登門拜訪了暫代行政總監楊雄哲教授,希望就如何促進本港的科技發展,跟他交換一下意見。

楊教授雖然剛上任,卻發現應科院其實已有不少優秀的科研人才,他很希望通過應科院這個平台,結合本港各大學和科技業界的力量,為本港的科技發展作出一些貢獻,尤其希望務實地培訓一批本地的年青科技人才,以促進本港的長遠發展。由於這些計劃仍待落實,楊教授稱暫時要對有關細節「賣個關子」。

昨日參與晤談的,其實已包括了來自大學和科技業界的幾位朋友,他們對楊教授推動本港科技的熱誠留下了相當難忘的印象,更希望他的鴻圖大計早日得以落實。

Tuesday, August 07, 2007

成事靠借力

每當聽到「借」這個字,自然會聯想起近期一個個熱門信貸電視廣告。借一詞好像與錢結下不解緣,也通常被冠以負面的感覺。最近我看過本「借力 – 成大事者,都是借力高手」一書,內容講述怎樣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成事。

文章內容中提及;「借力」就是「借用」自己以外的各種力量,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或者克服僅僅依靠自己之力難以完成的任務。「借力」的本質有三,即借力借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借力借的是相互之間信任;借力借的是有利可圖。「借力」的三個不同的階段與層次。「知道借力」是第一階段,是從思維意識上知道自己因短缺需要借力,並且認為可借,這是思想層面;「借到力」是第二階段,是從思維意轉移到行動上來,通過分析判斷,知道哪裡有可借之力,並且用什麼方式、方法把它借到手,這是行動層面;「借好力」是第三階段,是通過「借力」活動使自己獲益、出借人獲益、社會獲益,是一個多贏的結果,至少是一個利己而不損人的結果,這是思想境界方面。

還記得我發明了電子字典後,因公司規模還小,「快譯通」品牌知名度及認受性不足,我們嘗試借助當時英文權威人仕的力量推廣品牌,所以冒昧邀請劉家傑擔任「快譯通」的推薦人,經過他詳細了解我們產品的實用性後,才答允作「快譯通」的推薦人。以「快譯通」的實力及劉家傑的專業權威,很快我們便達到雙贏原則。

建立品牌需要借助力量,而參加選舉也不能單靠個人力量。三年前的立法會選舉,以沒有政黨背景支持我的情況下,是不足夠應付選舉事宜,所以我把為業界服務的理念與其他業界朋友分享,有幸得到他們義務成為選舉智囊,更在街頭爭取選民支持,雖然選舉落敗,但贏得友誼及信任。

香港回歸十年,單靠本土的資源實在有限,假若我們借助中國內地未來發展的優勢,建立國際信譽與鞏固根基,我相信香港定能再次創造出更多的發展。

Monday, August 06, 2007

招待「中文大學暑期工程學院」同學



七月仲夏放暑假,是學生們展開另類學習體驗的最佳季節。七月底,權智位於東莞的廠房,就招待了一批來自「中文大學暑期工程學院」的同學仔。


這個為期兩週的夏令營,是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聯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合作舉辦,目的旨在透過不同的課題研習、參觀、小組活動讓這班來自不同中學的中六預科生,加深對工程學的認識以及體驗一下大學的校園生活。不說不知道,原來報名的同學都要經過校長的推薦,再從中挑選出成績良好以及對工程系有興趣的,所以能夠參與這個夏令營的同學,都是精英之輩。


這樣有意義的活動我當然鼎力支持,所以我特意安排了東莞的同事設計了一條參觀路線,可以讓同學們沿途參觀一部電子辭典由模件整作、上色、絲網印刷、裝嵌,到測試、包裝等整個生產過程。藉著此行,同學們不但能切切實實地接觸到應用工程學,而且能夠認識到工廠管理對產品質素影響。


如此節目豐富的暑期活動確實難得,希望這班科技小精英完成夏令營之後,除了留下難忘的回憶之外,還提昇了對工程學的興趣,因而日後選修工程學,為香港科技發展出一分力。


Friday, August 03, 2007

科學園商福午間聚會

近期商福和頌恩堂在科學園開展了數場的午餐會,我也在其中一次的聚會中擔任講員。記得半年前曾為商區福音使團擔任過其中一個聚會的講員,與商福的Winson在閒談間提到科學園其實也是一個甚有潛力的午間福音聚會點,亦可令一班在其中工作的基督徒聚在一起燃點出神的光芒。之後,我們各自為此禱告,數月後,神應允了我們,科學園的聚會終於開始了。商區福音使團是一個基督教機構,目的是向商界人士見證基督,推廣商區福音工作異象和使命。而頌恩堂是大埔一間發展甚快的教會,他們有異象支持科學園的福音工作,在梁永善牧師和他的團隊積極參與下,科學園的事工就此開展了。

在當日的科學園午間聚會中,我主要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過及其後參選立法會議員的目的。以往在教會,每當我要為某些事情作決定時,也會先諮詢牧者,這在我創業的時候也不例外。還記得當年牧師問我抱着什麼心態創業,我回答說自己想體驗更多,經歷更多,以豐富人生。現在,由創業至今已有十八個年頭了,其間,每五年我便會為自己的人生重整一次。我認為作一個老闆比作一個員工難。在商業社會中,往往會遇上不同的衝擊,而推動我繼續努力工作的動力,就是相信神會保守自己能作好本份,亦相信這是神給予我在世上的工作和角色。

我在數年前曾閱讀「人生下半場」這本好書,內容啟發了我思想我的人生下半場。上半場多數人也是建立名利、好伴侶、成功等等;但到下半場時便要開始學習付出及施予,實踐人生意義。三年前我參加了立法會功能組別資訊科技界議員的選舉,那次我學懂了人生另一種功課。還記得某次崇拜中講員提到哪處最黑暗便要到哪裏去工作,神啓示在黑暗的地方要有正義光明,不知道這是否神要我在政界中有所參與。當時我為了要清楚參選的目的,我諮詢了蔡元雲醫生,並在他的支持下開始了選舉工作。參選時我學習到,在工作中我的身份是一位老闆,但在參選時的身份就是別人的聆聽者,服侍者。我要用耳朵聆聽界別的聲音,在服侍中賺取不同人的選票。這次的參選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雖然最後我未能勝出,但是這次參選確實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這真是寶貴的一役。

轉載 基督教週報 - 放眼世界

Monday, July 30, 2007

互動、分享中學習

曾幾何時,我們常提著香港式教育就如填鴨一樣,只要把鴨子的腹腔填得滿滿便可以成才。但時至今日,我們知道養育一個小孩子要高達四百萬的開支,當中除了包括飲食開支外,還有教養的開支。現今的教育制度再不是以往的模式,要能有效地切合新一代的需要,再不能以單向形式,而是要互動、分享。

近年在IT界常聽到一個新名詞(Web2.0)。跟據維基網站對web2.0的解說是「一個新生的術語,它的應用可以讓人了解目前全球資訊網正在進行的一種改變,從一系列網站到一個成熟的為最終用戶提供網路應用的服務平臺。Web 2.0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不過它包含了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它的特點是鼓勵作為資訊最終利用者透過分享,使到可供分享的資源變得更豐盛。」

我們要清楚什麼是Web2.0,首先要了解什麼是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為人類提供空間,讓每個有網絡的地方也可以存放及瀏覽資訊的世界。而Web2.0除包含了存放資訊外,還扮演互動、分享的角色。某些公司已被廣泛認為是Web2.0的範例;YouTube已成為被廣泛使用的短片分享平台。Blog的出現為人類帶來分享文章的互動平台,由以往的個人網站演變為現代的部落格世界,人類可以隨著自己的意思發表文章,再由其他瀏覽者為內容提供意見或分享。

在教育課堂上,有如互聯網的演變,我們不難在教育城網站略知一二。另外,香港的中小學在2004年起推行互動式電子白板試點計劃,相比於傳統的黑板,交互式電子白板是一種更具功能性及展示式的展示工具及學習平台,而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將能有更多的參與性及互動機會。

Web2.0還在演化階段,將來隨著各方為Web2.0加添不同新的元素,Web2.0再不是人們不能拿揘的東西。正如我們的教育一樣,只要大家能好好掌握新一代所需,便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平台,為政府、家長、教師及學生透過分享建立一個互動的世界。

轉載 基督教週報 - 放眼世界

Wednesday, July 25, 2007

Monday, July 23, 2007

科學園商福團契


幾年前我記得與商福的袁海柏在閒談間提議在科學園開展一個基督徒的福音據點。商區福音使團是一個基督教機構,目的是向商界人士見證基督,推廣商區福音工作異象和使命。


想不到我的夢想果然實現,商福在科學園開始了「玻璃幕牆的迴響」。頭幾次都邀請了多個有份量的嘉賓;梁永善牧師、鄭瑞芬與她的丈夫同埋仲有我。而每次人數都有增無減,上星期的聚會更有接近百人之多,我相信下次10/8張堅廷來演講時會有更多參加者。


如果你都想同我地一齊參與,你可以send email 給我 ittam@samsontam.idv.hk或者留言給我,又或者參考小冊子與謝先生留位喇!

Friday, July 20, 2007

家庭五常法



刊於 基督教週報 【放眼世界】

Wednesday, July 18, 2007

健康自我管理竅門




近來我地開始左科學園既定期飯局,呢次有幾個老友一齊做發起人包括我自己、Humphrey、LK Tsang、連智洪、Johnson Cheng同埋簡永基。
當日請左龐愛蘭來做嘉賓,佢講既題目係健康自我管理竅門,其實我地一班科技人,成日對著電腦工作,有很多健康問題都應該要注意一下。其中Scarlet講有兩個points我覺得可以與大家分享,一個就係再見大肚腩湯水,另一個就係十大開心秘方,開心秘方中有幾個points我都成日保持做,例如保持微笑同埋經常自我奬勵等等,幸好我都算是個合格的開心快樂人。

Saturday, July 14, 2007

「機遇2007」科技企業座談會


今天我被邀請出席中大一個「機遇2007」科技企業座談會作演講嘉賓,巧遇我的朋友HSBC的Raymond Cheng,他是匯豐銀行香港資訊科技主管。Raymond在演講中提及HSBC投資在IT方面也相當積極,當中我相信有很多HSBC的IT項目Raymond貢獻不少。其中他講到Change = Opportunities這個論點,我極之贊同他的睇法,有改變才會有機會,不論在業務上或者在個人成就上,這個論點也用得著。另外,他也提到HSBC將在將軍澳建立一個資料庫,看到這個項目的規模也頗大,能夠吸引HSBC在香港投資這個大型項目,實在是香港的福氣喇!

Sunday, July 08, 2007

中國科普


刊載 基督教週報 【放眼世界】

Wednesday, July 04, 2007

PMI經驗




我與PMI的Chairman – Raymond Wong 非常老友,上星期他邀請我為PMI在理工大學演講。我以往做過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的項目,講PMI管理當然不成問題。可是,今次要我與一班極有經驗Professional 的Project Manager演講,可真不容易,今次真係唯有想想辨法,找一找資料,準備一下要講的題目。
最後我揀選了創業、上巿、PHD、選舉等幾個我的經驗故事分享一下,以這些項目管理的經驗,我估他們比較有興趣吧。
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覺假如早點認識PMI的管理知識,我諗對於之前的選舉工作大有幫助,可謂事半功倍,我諗可能已經當選添!哈哈!

Tuesday, July 03, 2007

Angel Investment Forum


上個星期科學園攪了兩天Angel Investment Forum,第一天的主要是講成為天使投資者等等,他們還邀請我做Panel Discussion的Moderator,但可惜我中午要到理大攞奬,所以我找了Dr. Fok代替我做Moderator。
而第二天的Angel Investment Forum主要是介紹多間公司的項目,他們的presentation當中我都覺得有些頗有趣,還有一些好idea添。
所以我覺得今次科學園攪這個forum頗不錯,人們常常罵科學園沒有什麼作為,但今次科學園實實在在的做了一場很好的forum給大家喇!
如果大家沒有出席forum的話,以下都有些notes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


題目:推動天使投資,促進本港科技發展
文章綱要:
1. 香港要發展知識型經濟,就要大力發展科技。
2. 發展科技固然有賴政府積極支持,但香港的情況難以令人滿意:應科院只著重R&D技術基建,數碼港的地產意味甚重,最近連“工商科技局”的“科技”一詞也在架構重組中消失。
3. 另一方面,發展科技無錢不行,十分需要有人願意甘冒風險,拿出真金白銀投資於科技企業。
4. 科技企業融資,尤其對於初創企業(start up)來說,談何容易?
- 銀團貸款,對初創企業基本不適用:無盈利、無抵押
- IPO(上市集資),與初創企業無緣:規模太細、知名度不高
- VC(創業投資基金),對初創企業頗有顧慮:成熟程度不夠,風險較高
- Angel Investing(天使投資):最適合初創企業,尤其處於投資播種期(seed-stage)的企業,但在香港未成氣候。
5. 天使投資在美國帶動科技發展的事例:每年投資金額達200億美元;為創業者提供投資播種期內90%的外來股本。
6. 香港要發展科技,就需要吸引更多的天使投資。
7. 香港政府可以做些什麼?例如在政策上顯示對發展科技的重視,加強宣傳科技發展對各行各業的重要性,推出一些有利於天使投資的措施等
8. 業界可以做些什麼?放棄搵快錢的心態,設法營造能夠吸引天使投資的企業條件等。
9. 總之,香港要發展科技,與其對政府的支持寄望過高,不如積極拓展天使投資,而且事不宜遲。

Sunday, July 01, 2007

創業之旅


刊載 基督教週報 【放眼世界】

Thursday, June 28, 2007

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傑出校友奬

又當上了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的傑出校友。剛巧又是這個系的創系五十周年,真是深感榮幸。而今年有七位得傑出校友獎,他們分別為:劉偉成教授 - 華威國際製造工程學院教授 李錫勳博士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副總裁(主理產品發展) 莊超平先生 - 幸運五金塑膠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梁少康先生 - TDK(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乃堯先生 - 京港學術交流中心董事兼總裁 吳傑莊博士 - 鈦極科技集團董事局主席 譚偉豪博士太平紳士 - 權智(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其實在中大畢業後再從拾書包讀博士學位,全因為是理工大學這個系主任Prof. Lee W.B.,而他亦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這個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辦理得這麼好,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李教授在學系的貢獻,多年來他不斷引入新科技到學系,他先後引入了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Croucher Laboratory of Product Mechatronics等等,有些發展還是亞洲第一添!他給學系帶來很多新元素,能有一個這樣有幹勁的導師,可算是我的榮幸喇!

Tuesday, June 26, 2007

Farewell Dinner for Mr. MH AU

晚上我出席了一個Farewell區文浩的晚宴,區文浩給我的印象,如果事件是他覺得要做的,他必定會堅持到底的人。成班ICT的朋友攪了個Party給他,我當然會捧場。他當晚還被捉了上台講離開OFTA的感受,真情剖白。我知道區文浩是一個好學的人,但是估不到他除了有兩個學士及兩個碩士外,他現在還在讀梗一個有關歷史的學科。
現在他正式退休之後,我就有機會更多與他接觸,因為科技界學會這麼多,日後有什麼需要人手幫忙時,我又可以多一個選擇;相信他退休後可以騰出時間作工程界及科技界等的義務顧問了!

Monday, June 25, 2007

EBA 換莊

很快又一年了,EBA 又換莊喇!EBA會長Amanda攪了個飯局,策劃下任由誰接莊,我當然不是人選之一,因為我是該會的adviser之一,而另一個adviser便是經濟日報的Lawrence Fung。EBA其實全名是E Business Association,他們成立這個會的目的如下:
【The eBusiness Association (EBA) was founded in 2006 a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the ebusiness industry to collaborate and to benefi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he members of eBA come from diversified industries related to e-business. EBA promotes e-business through trainings, seminars, exhibi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在飯局中,我們一同推選Stanley Suen作下一界的新會長,Ringo Lam為副會長。我睇今年有新面孔加入,就看看有什麼新活動可以參加啦!

Saturday, June 23, 2007

E Book Japan

今次日本之行,我由朋友介紹之下參觀了兩間日本科技公司,其中一間 E book Japan,這間公司的投資者大有來頭,他們是互聯網VC(Venture Capitalists),亦是這間公司的第一輪投資者。
另外,他們的負責人打算將日本漫畫數碼化,之後推出巿面,令日本流行的漫畫巿場變得更普及化。原來日本政府也有計劃將他們的文化出口,但是他們選擇了新加坡,作為第一個中文電子漫畫的出口國。為何他們不選擇香港而選擇新加坡呢?於是,我極力游說他們來港作中文電子漫畫的出口地方。這個中文化的電子漫畫,實在沒有理由不放在中國這幅大巿場上。希望今次能改變他們的睇法,將這個電子漫畫的出口項目來港實行,因為我相信香港科技結合日本文化最適合推行電子漫畫。

Friday, June 22, 2007

Tokyo Magic Show

這幾天到了日本與GSL駐日本的同事開會,開會後駐日本的負責人帶我到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進入這間小小的lounge之後,發現這間不只是酒吧咁簡單,這間原來是東京其中一間有名的魔術酒吧。
以往我也看過不少魔術表現,今次這麼近距離又咁精彩的魔術表現也是第一次。其中一個表現是魔術師給我一張牌,叫我在牌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洗牌不夠二十秒後,魔術師便在雪櫃拿了一個檸檬出來叫我切開,打開檸檬後,發現我先前寫上自己名字的牌已放在裏面,真是大開眼界!相片中有我與魔術師的合照,如果你也想親身感受一下這位魔術師的厲害,以下便是這間日本lounge的地址及相關網址,你也不妨到訪試試!

東京都中央区銀座8-7-9 龍真ビル4階電話:03-3571-4054JR新橋駅より徒歩5分
http://nikkei.hi-ho.ne.jp/selectrestaurant/kishoku/joker.html

Tuesday, June 19, 2007

國際物流、自動識別與RFID展開幕禮(二)




今天一大清早便出發到「國際物流、自動識別與RFID展」主持開幕禮,因為我住的酒店與展館相當近,我只須步行到對面便可以到達會場了。
完成了開幕禮後,我走到展館瀏覽,當中有很多有關RFID的產品及介紹,我是個很喜歡思考的人,所以在會場四周觀看,便可以再次啓發我的靈感。其實RFID對物流業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香港經濟有賴物流業,假如運用科技改善現有的物流流程,這能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對業界、社會是百利而無一害。可惜,香港政府在這科技上還是原地踏步,遲遲不能在科技上走在前線,我相信不久將來,內地的科技必能代替香港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城巿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