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0, 2007

政府缺乏對創意產業認知


據調查顯示,今年的施政報告是十年來市民支持度最高的施政報告,但筆者覺得,施政報告應具有前瞻性,才能帶領市民進入下一波「平的世界」。雖然,該報告顯示特首已明白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經過重新包裝的十大基建計劃,確實有利於香港的短期發展,但不少科技界人士希望,特首能夠再進一步,看到科技對於促進香港長遠發展的重要性,那麼報告就可望得分更高。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施政報告重點支持金融業,是無可厚非的。但特首似乎未能切實感受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對金融業的重要性,例如早前有銀行的網上理財服務出現故障,股票買賣服務全面癱瘓逾一小時,這些都不是國際金融中心應有的表現,從中也可看到資訊科技已成為金融業的重要基石。沒有足夠的資訊科技應用實力,便不能應付日益龐大的金融系統需求。因此,香港要發展科技,並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直接影響金融或其他行業的競爭力,不能不予以重視。

忽視軟件業
但綜觀整份施政報告,完全沒有提及香港科技的發展路向,只重提以舊經濟模式的十大基建來振興經濟,這是沒有遠見的「保險」做法,較容易獲一般市民明白和接受,卻不是帶領我們走向世界經濟下一波發展的方向,也跟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決策背馳。

更令人矚目的「錯漏」是,施政報告提到香港要發展創意產業,當中僅提及電影、設計、旅遊和藝術等行業,科技應用和軟件行業竟然並沒有包括在內。政府似乎不覺得軟件也屬於創意產業的一部分。事實上,軟件設計本身就是一門創意產業,以八達通為例,所用的RFID技術雖是日本技術,但香港人把技術活用起來,不單成了一盤生意,也把技術出口海外。又以Facebook或Google為例,這些網站和軟件技術改變了我們做事和交流溝通的方式,毫無疑問是以創意為主導的科技產業。筆者記憶所及,中央政策組在二○○三年九月曾經發表《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報告,當時涵蓋的十一個創意產業已包括了軟件與電子計算、數碼娛樂兩項,現在很難令人相信特首如此「善忘」!

很可惜,政府往往一提到軟件技術,便只想到購買人家的科技或者外判工序,對軟件發展並不支持。然而,不少創意產業如動漫畫創作、電腦遊戲等,也要靠軟件去實現。就如美國Pixar的電腦動畫能領先全球,原因之一是其動畫技術由自家研發,當時沒有3D軟件能處理毛髮擺動,該公司便自己開發一套毛髮處理系統,這才有怪獸公司的Sullivan出現。對於發展Wifi、互聯網、多媒體,軟件更稱得上是核心動力(core engine ),故此,歐美一些以科技為經濟發展基石的先進國家都正在致力於開發新一代軟件。香港如果沒有自家技術,創作能力便唯有永遠被人家牽著鼻子走。

長遠發展關鍵
顯然,香港政府對科技發展迄今仍然缺乏清晰的認知,因此才會對科技的重要性避而不談。然而,筆者相信,在世界經濟的下一波發展中,科技將佔據日趨顯著的位置,我們有充分理由期望,下一份施政報告能夠顯示政府對科技有更大的支持和承擔,以便在短期刺激經濟繁榮之餘,可以兼顧香港的長遠發展。

刊於 《信報》

Monday, October 29, 2007

十大建設


曾特首剛剛發表的施政報告,重點主要是以發展基建來帶動經濟。市民普遍也認同報告中的主要項目是有利於香港的長遠發展。在過去十年,除了香港赤鱲角機場項目,已再沒有大型基建項目發展。另外,近年澳門基建發展也相當不俗。香港要增強競爭力,也務必要急起直追。在施政報告中,主要提及三個發展項目範疇:本土交通基建、跨界基建及都巿新發展區。這些建設項目不但有利於香港的長遠發展,而且可以加強香港與周邊地區的融合。同時,這些基建預計可以創造約二十五萬個職位,使更多人有就業機會。

工程師學會也在早前舉辦了一個施政報告研討會。雖然大部分參與者都認同「十大建設」可以促進經濟繁榮及有利於香港長遠發展。但是,一些工程師卻表示「不要開心得太早」,他們對這些項目是否能夠真正落實仍然有頗多疑慮,因為以往有不少基建項目未能在立法會審核通過而被擱置,尤其是一些政黨往往互相牽制,導致項目被拖延。

此外,大家也關注這些基建項目是否能夠讓更多的本地工人受惠。近年,雖然經濟持續改善,但仍然有不少工人未能分享經濟成果。較早前,扎鐵工人罷工,反映了工人失業或開工不足的問題相當嚴重。由於很多工程項目層層外判,大判公司往往可以獲較高的利潤,而二判、三判甚至四判的分判商的工人卻得不到合理薪酬,更有工人被拖欠薪金。一些小型分判商為增加利潤而聘用較低薪的外勞,令本地工人失業情況更趨嚴重。因此,政府在落實「十大建設」之前,需要優先考慮使本地工人有更多就業機會。

特首提出「十大建設」雖然可以為香港未來的持續發展奠下新基礎,但最重要在於落實和執行。不單需要官員和議員共同協調,互相配合,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重,使各項目盡快啟動。還要重估現時的工程分判機制,不要使工程巿場陷入惡性競爭,可以讓二、三線的中小企也能有合理的利潤,最終令工人獲得工資。只有政府、中小企和基層巿民都能夠分享當中成果,才可以達致三贏局面。

刊於 《基督教週報》

開發河套區 須迎難而上


曾特首連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勾勒出十大建設,包括了港深共同開發落馬洲河套區。其實,這構想並非始自今日,政府只不過是舊調重彈,這不禁令人猜想:現時開發的時機是否恰當?政府骨子裡又有甚麼盤算?

香港優勢未失 深圳願合作
過去,港深兩地有不少人為河套區提出過種種構想,諸如說要把河套區發展為「跨境工業區」、「商貿博覽中心」、「高科技產業園區」等等,結果都被特區政府大潑冷水,認為開發需要巨大投資,也涉及禁區政策的調整,而且會損害當地自然環境等;直到不久前,有「特首御用智庫」之稱的智經中心發表了「建構深港都會」報告,開發河套才正式被提上議事日程。根據「慣例」,若政府根本無意做某一件事,是提都不願提的,而現時主動提出開發河套,也許有其如意算盤,問題是:這次是否只是特區政府的一廂情願呢?


鑒於河套區的業權屬於深圳,管理權則歸於香港,任何開發都必須得到兩地政府同意。據筆者所知,香港回歸十年以來,深圳曾經三番四次主動提出多個開發河套建議,但都被特區政府消極冷待,是「深圳熱,香港冷」。那麼,深圳如此積極推動又是為啥?原來,是希望充分利用香港的自由港優勢、信息優勢、融資優勢及與國際市場並軌優勢,希望在河套區發展高新科技教育與研發中心(香港與國內、國際合作辦學,IT/生物醫藥的國際研發中心等),高科技產品交易與展覽中心,和專業國際會議中心,實現區域資源整合,讓人才、資本、產品等資源在區內可以自由流動和結合,借助香港的優勢以補深圳之不足。故此,只要香港的上述優勢尚未消失,深圳或許仍有誘因和動力去推動開發河套區。

深熱港冷 三標準衡量回報
然而,若開發河套只對深圳有利,香港未能從中得益,那麼,即使曾特首有心推銷,只怕亦難有成果。一些香港人的顧慮是:開發是否值得呢?無庸置疑,香港在土地、人力資源方面有著不少先天局限,單憑一己之力,不可能達成相當的規模效益。河套若能順利開發,香港一方面既可享有地緣優勢,又能利用內地的市場好處。不少跨國企業其實都希望通過香港而進軍國內市場,也有不少內地企業渴望借助香港而衝出國門。此外,香港擁有各種吸引國際人才的優勢,本地又有八家達至國際水平的大學,可以在河套區為內地企業提供各種高級培訓和專業服務,或者發展以科技为基礎的知識型服務行業。我們也可以鼓勵中小企在該處創業,並借助產業群聚效應以吸引風險投資公司進駐。當然,河套的開發還能夠帶動整個北區的發展。
另方面,也有些香港人顧慮到:開發河套是否可行?由於河套區主治權分割,情況複雜,若要進行開發,需要解決的細節甚多,以香港目前事事泛政治化的環境,要達成內部共識恐怕是一點也不容易。

儘管困難重重,開發河套仍是值得大家認真探討的,關鍵在於如何衡量回報。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標準:一、能否增加本地的就業機會?二、可否吸引外國大企業進駐?三、是否可以促進香港和深圳在一些重要領域上的融合?總而言之,只要可以促進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有利於提升本港的整體競爭力,特區政府都值得去做,否則的話,就請不要在這方面浪費光陰了。



刊於 《經濟日報》

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善用科技維持展覽業優勢

面對周邊地區會議展覽業的激烈競爭,據說政府近日正在探討如何加快擴展香港的展覽場地,很可惜,沒有人提到要探討如何進一步善用科技來維持香港的展覽業優勢。

假如你有留意近年的展覽會,應該會發覺參展商在攤位設計及現場表演方面往往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去年在港舉辦的國際電訊展,多家電訊商設置了舞台,甚至表演話劇,以先進的光影效果來推廣流動新科技。由此可見,今日的展覽場館設計,已不是設置一個貨架來展覽產品這麼簡單,燈光控制和影音效果已成了展覽的一個重要部分。

展覽舞台化
然而,舞台及展覽場地燈光控制並不是一個熱門科目,以往除了藝術學院外,沒有教育機構提供這方面的正式培訓。最近,筆者參觀了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青衣分校,跟十多位教職員朋友交流,發現該校能夠把握到展覽會「舞台化」的發展趨勢。IVE青衣分校由於看到展覽業對舞台及燈光控制的人才需求,近年在多媒體學系中加入了這方面的課程,讓學生畢業後多一門出路,反應相當不錯。

IVE青衣分校提供商管、建造工程及資訊科技等課程。該校的梁博士指出,雖然在科網泡沫爆破後,IT學系收生已不像以往般容易,但選修資訊科技的同學仍然為數不少。目前約有二千多名學生就讀該校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系」和「多媒體及互聯網科技系」,佔學生總數的40%,算是甚受歡迎的學系。

筆者也參觀了一些實驗室設施,包括舞台及燈光控制等設備,各項設施十分先進,可以廣泛地應用於電腦遊戲、電腦動畫及其他多媒體行業上。政府多年來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投放了不少資源,讓很多學生受惠,相信沒有白費。

筆者認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角色很特別,既是中五、中七學生的延續教育機構,卻又抱著職業培訓的使命,因此校方十分關注學生們畢業後能否學以致用。可幸的是,該校一直跟社會各界緊密合作,令課程緊貼社會需要,因此,畢業生很受僱主青睞。

政策須配合
其實,現代科技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日趨廣泛,但一些社會人士以至政府官員對科技的理解至今仍然相當狹窄,以致無法看到本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當日參與交流的教職員向我反映,他們希望看到政府對於發展科技能夠有一個清晰的願景,並且需要有各項措施來作出整體的配合。筆者也覺得,香港若要推動科技發展,科研和人才培訓同樣重要,設法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業界,才可產生良性循環,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行業,進而不斷提升本港的整體競爭力。

刊於 信報

Monday, October 22, 2007

二氧化碳的危機

每天早上我習慣望出窗外,若果那天能望到藍色天空,心情特別開朗。究竟為何我們可以看到藍色天空?藍色天空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地球的大氣層。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被稱為空氣。大氣中的氣體散射藍色光較多。所以從外太空來看,地球就有一層藍色光暈。正因如此,便有藍色天空的出現。

跟據香港天文台的資料提供,由1968年香港開始記錄天空的能見到起至2005年維港的能見到已比1968年陰沉達九成。空氣污染所造成的最大問題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由溫室氣體使地球產生全球暖化,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是水氣(H2O),水氣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大約佔整體溫室效應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約佔26%。近年的反常全球氣溫快速上升,主要是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急劇上升。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中國工業近年急速發展,而在工業生產中排放二氧化碳是在所難免,我們推算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會增多。為著控制這個問題,中國正積極以科技推動環境保護。而在我們的行業商會中也實行一廠一環保計劃。以我廠為例,在過往也做了各個推動節能的項目,其中一項便是以工業用廢水加工處理,我廠現有百分之五十的工業廢水回收在生產過程中循環再用。另外一個項目,便是利用發電機剩餘的熱力燃燒熱水,供宿舍員工使用。

隨著大家意識到地球暖化危機的重要性。國與國之間已簽定氣候變化公約等,以此制定全球保護環境協定。其中一項是《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減問題而制定出的一項交易,稱為碳交易。碳交易是指以每噸二氣化碳(tCO2e)為計算單位,以國際公法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減量交易。跟據2006中後期統計,歐盟排放權交易制的交易金額已達到188億美元。

我相信能在改善地球暖化問題上盡一點責任,帶動更多的人參予推動節約能源,一同解決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危機。

刊於 基督教週報

Monday, October 15, 2007

微笑工作論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接著便按自己的形象造了人,並且將一切萬物由人類來管理。神賦予了我們工作的能力與權柄,祂沒有緊緊盯著我們完成任務,反而是要放權讓我們懷著喜樂的心努力工作。今天,人們每天花在工作上十多個小時,努力為著生活而打拼。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尋找樂趣,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認知上清楚要做好工作,若要做好工作便首先要愛上工作,愛上工作便要尋找箇中樂趣。究竟怎樣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樂趣呢?

歐盟曾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中顯示,整體而言,歐盟國家的人民相當快樂。而調查內容亦顯示有86%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個人生活表示滿意,85%的受訪者對事業的前途充滿信心,77%的受訪者認為可在工作中使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術。這讓我們得悉歐洲人在工作中發揮專長,能令員工快樂。

早前我看過一本書藉《微笑工作論》,書中提及到一個發生在阿根廷的故事。一個年輕人曾在阿根廷的巿立圖書館工作了十年,他的職務就是把別人歸還的書分門別類地歸回架上。他每天規規矩矩的上完八小時的班,然後急不及待地離開,從沒興趣為圖書館多擔點責任,也不會找同事聊聊自己的興趣或未來的期望。有一天,阿根廷全國性的報紙上登了一則新聞,內容表揚一位得了汽動模型飛機設計奬的人。這個人正是在圖書館工作的年輕人,他竟然是全國最頂尖的飛行器設計家。

我身為一個公司的負責人,除了要負責公司的業積外,員工的發展也需要顧及。《微笑工作論》的作者也提到他學過的最艱深功課之一,就是明白領導不等於去管理人。假若公司大小事務也要我親自監督,不論對公司或是員工也構成障礙。工作的樂趣始於由個人提出構想,並實際主導,提出構想的人包括所有階層的員工。與其事事管制,不如學懂放手讓員工承擔他們所構思的計劃,並要他們按照實行,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員工的專長,也能提升他們在工作上的動力。另一方面,員工能按自己專長為公司出一分力,我相信他們定會建立歸屬感並可在工作中尋找到樂趣。




刊於 基督教週報

Thursday, October 11, 2007

本港科技持續發展可期?

筆者與多位科技界人士日前約晤創新科技署王錫基署長,希望了解一下該署的未來動向。署長談到粵港的科技合作,以及應用科技研究院近年的重組策略,這些都是業界較少知道、但又希望探討的課題。從創新科技署的發展方向看,我們發現當局近年在本地科研上作出了一些部署,在未來數年將逐漸見到成效,對科技業界會有相當的激勵作用。

先談應科院的動向,雖然該院早前因為某些行政上的失誤而引起一些非議,但原來改革已在進行,且日漸步上「正途」。王署長表示,應科院過往以項目形式運作,其營運模式像一個基金,項目審批也不太透明,但求有成果可以「交差」,而不是為了服務本地業界。此外,以往每個項目只用上數百萬元,為期僅得一兩年,有時候成果未能落實到業界,研究團隊已經解散,難有大作為。但是,從2004年開始,應科院的營運模式已開始改變,改為由業界主導,業界只要有需求,並拿出大約10%的投資金額,應科院就可以啟動項目。如此一來,這些科研項目既切合業界所需,更不會造成浪費。

然而,王署長也坦言,應科院背負了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包袱,改革成效不是一下子便可以看到。現在,該院的董事局已經由業界人士組成,不再偏向單純的學術研究,可望逐漸發展成為本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服務中心。此外,應科院中有很多科研精英,當年是很辛苦才禮聘回來的,香港應該設法留住這些人材,讓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除了應科院,五所新的研發中心已於去年成立,負責研究珠三角需求甚殷的幾種主要技術。改革的方向既然已經確定,經過一番努力,不難漸見成績。


刊於 信報

Wednesday, October 10, 2007

2007金企鵝獎

2005年之後,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共創軟件分會、台北市電腦公會Linux促進會和香港開放源碼軟件中心再度共同組織2007“金企鵝獎”開源軟件競賽活動,獲得兩岸四地熱烈響應。

顯然,舉辦“金企鵝獎”是為了促進開放源碼軟件的發展,鼓勵相關技術交流及推動應用,為廣大Linux參與者提供一個良性互動平台,以及表揚參賽者在研發開源軟件上的成就和貢獻。這正是本屆競賽主題「開源協作,共創發展」的涵意所在。

本屆競賽設有四類獎項:開源軟件產品傑出應用獎、開源軟件設計傑出創意獎、“金企鵝獎”開源軟件傑出貢獻獎和開源軟件優秀論文獎,獲獎者都經過了相當嚴謹的評審程序,初評由兩岸四地各主辦者分別舉行,挑選符合開源規則和競賽活動的項目進行推薦(例如香港的參賽資格主要是,於本地ICT Awards Linux Award或同類型開源比賽獲獎的產品或軟件);終評由大賽評審委員會集中評審各個獲得推薦的項目,而評審委員會則包括了兩岸四地的專家;整個過程可謂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本人有幸參與了這次競賽活動,其實,得獎與否並非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只是本人一直覺得開源軟件十分值得加以推廣和普及,因為企業可以藉此降低經營成本,提升效率和競爭力;整個軟件行業以Linux和開放源碼為基礎,又能夠加快自主創新的速度,促進科技資訊行業的進步。至於透過兩岸四地的交流和競技,同業之間不但能夠分享經驗,檢討整體的研發水平,而且可以尋求合作機會,使兩岸四地在開源軟件的開發方面走向專業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將產生良好的作用,其意義實在不容忽視。

據悉,本屆“金企鵝獎”今年9月中下旬在北京的「第十屆京台科技論壇」期間舉行頒獎典禮,屆時,兩岸四地的參與者又有機會直接交流。

本人更加希望,透過持之以恆地舉辦“金企鵝獎”之類競賽,未來可以孕育出更多的開源軟件人才。

刊於 Linux Pilot 十月號

Tuesday, October 09, 2007

天津動力


說到天津,香港人以往也許只想到可口的栗子;近期,隨著「港股直通車」將以天津濱海新區為營運試點,天津一下子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一些朋友或者會感到奇怪:國家為甚麼「忽然間」會對天津作出越來越大的策略性支持?

其實,從宏觀的角度看,箇中原因很簡單:國家在一九八○年成立了深圳經濟特區,使之成為改革開放的示範窗口;繼而在一九九○年實施開發上海浦東戰略,促進了長江三角洲的繁榮;到了二○○五年制定「十一五規劃」時,又確定了開發天津濱海新區,以帶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

天津本身又有甚麼優勢呢?天津地處環渤海中心位置,也是京津冀(河北省)城市群的交匯點。北京固然是全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但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無疑相對較為落後,國家正是希望將天津發展為連接國內外、聯繫南北方、溝通東西部的區域樞紐。天津的優勢與香港相似,它擁有北方最大的港口,有條件成為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近年更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此外,以市長戴相龍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背景」,天津與北京將分別作為北方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其格局已逐漸成形。

正所謂眼見為實,我最近有機會去天津濱海新區參加一個論壇,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當地的領導原來已經把《世界是平的》一書列為培訓官員的基本參考書,表現出緊貼國際的管理思維,實在很不簡單。

我不禁想到香港的情況。在珠三角區域中,香港本來擔當著帶動者的角色。很可惜,這方面的動力和影響似乎每況愈下。例如,要作為一個區域經濟中心,交通樞紐的作用很重要,需確保人流、物流暢通無阻,但港珠澳大橋卻遲遲未能落成。另一方面,近日港股急升,社會似乎一片昇平,但樓價蓄勢待升,企業經營成本肯定會接踵上升,對香港競爭力的提升絕不會是好事。

因此,我希望,每一個香港人都可以爭點氣,不要只顧追逐股樓泡沫,而是要多看看國家的發展,當內地的不同區域一片片地繁盛起來的同時,香港應該力求再次形成新的動力,以推動珠三角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刊於 基督教週報

Sunday, October 07, 2007

什麼限制了企業的IT化?

什麼限制了企業的IT?

刊於 SME WORLD 十月號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的數碼21策略又即將出爐,過往特區政府在電子政府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不少應用都是世界知名。可是,根據統計署的資訊科技使用調查,除了各大型企業外,本地中小企使用資訊科技的普及程度始終不同。筆者相信不少企業都知道是需要應用資訊科技的,但是有些企業仍似在猶豫不決階段,究竟什麼東西限制企業去發展及應用IT ?

領導者對IT 的心結

過去多年,不少有熱誠的企業家都樂於應用IT,他們花費不少金錢去做好IT系統,並投放資源去做好軟件及服務。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不過有些時候,做到過火,有些不明白的管理人只是為技術而技術,欠缺一套全盤的考慮,其實企業IT 化的目的是優化企業流程,提升效率,如果某個技術沒有提高企業效率,又或沒有為企業增值的話,這些技術真是不要也罷。可惜是早年有些IT 顧問,對客戶所屬的行業認知不足,盲目推崇過新技術,令企業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枉花了不少金錢和時間,這個心結至今仍未解開,企業仍未敢多用IT

為了令企業IT化,企業需要時間和心力去培養人才整合及使用IT。早前在經濟低迷時,人才還尚算穩定,但是現在市道轉好,人才渴市,現在開始有企業願意賠償給員工的舊公司,務求令新員工可以做早日到職,人才的流動,的確令企業要不少承受風險,因為新舊人的青黃不接,是影響IT 系統,甚至是公司的運作。

另一方面,針對一些應用IT 的員工,例如會計部員工因為學會使用某套會計軟件而增值,它們就很容易被同行招攬,企業要承受培養人才後,人才卻離企業而去的風險,所以不少這會令企業負責人對應用IT 抱有懷疑的態度,深怕為人家仍嫁衣裳。

此外,企業另外要考慮的是網絡保安問題。當不少企業的重要資訊是存放在公司的互聯網或內聯網外,如何防止資料外泄,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本來應用IT 是有助知識及資訊的分享,但是分享的危機就是,愈多人知道,泄露的機會就大增。知識產權及客戶資料如何得到恰當的保護是企業最擔心的。不過,很奇怪,雖然不少企業擔心網絡保安問題,但是企業對網絡保安的認知不是太深,有些沒有安裝保安軟件,而安裝保安軟件的,卻沒有定期更新系統,令系統形同虛設。

如何解釋IT 化的果效

對不少CIO 來說,他們知道應用IT 是必須的。但是如何向CEO 解釋IT化所帶來的績效,提高生產力,往往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其實如Nicholas G. Carr 所說”IT Doesn’t Matter”。真的用IT真是不算什麼,因為IT 是和水、電、機器一樣,變成生產或服務過程中必需品,因為IT 投放而獲得的優勢會根本就愈來愈少。不過若企業不用IT、拒絕信IT的話,就難以成為優秀企業,在市場上很難突圍。但是IT 項目的投資可以很廣泛,加上項目周期長,回報不單很難控制,而且有些IT項目,根本難以量化計算,教CIO 如何說服老闆這些難以計算回報率及年期長的項目投資呢?

對行業的啓示

可能CIO 及行業顧問在推銷企業應用IT 之餘,也需要好好地研究一套有效計算IT 的投資回報的方法,並加強企業內外的教育,令各人都有應用IT的心理準備,才能有效推動企業IT化的發展,打開企業的心結。

在數碼廿一的資詢文件中,業界不少團體及商業機構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議,尤其在創新、科技、網絡基建及資訊保安方面,有不少精闢的意見,值得大家參考。希望企業能多應用科技,協助企業創新,想出更多新型服務及產品。

科技日新月異,應用者要與時間競賽之餘,企業應給予足夠時間去看清楚IT化的果效,做好IT基礎建設的準備,以應付知識型經濟大趨勢,用IT裝備自己,助企業變成優秀的企業。

Thursday, October 04, 2007

IVE-Tsing Yi知多啲


今天早上參觀了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順便與該校的十多個教職員朋友閒談了一陣子。

原來,該校有兩個學系涉及IT,分別是「資訊及通訊科技系」和「多媒體及互聯網科技系」,現有兩千多個學生就讀,佔學生總數的40%左右。雖然,在科網泡沫爆破之後,IT學系招攬學生已不像以往那麼容易,但據我現場所見,學生們上課都用心聆聽,顯然很享受學習的樂趣。

該校的Dr. Leung 和Eric為人熱情,引領我參觀了一些實驗室設施,那些設施十分先進,可以廣泛應用於電腦遊戲製作、電腦動畫繪製、舞台及展覽場地燈光控制等領域(附圖是其中一個例子)。政府在這方面確實投放了不少資源,讓很多學生受惠,值得一讚。

當然,大家可能更加關注學生們畢業後能否學以致用。幸好,由於該校秉承IVE的傳統,設法與業界緊密合作,務求令課程緊貼社會的脈搏,因此,畢業生甚受僱主歡迎。

不過,如果香港要推動科技發展,就應該繼續加強IT教育和培訓,以便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科技業界,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