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標準釐定 – 小心被邊緣化


前天,我參加了在科學園舉行的ASTRI Technology Forum – Digital Living,和一百多位工程師參與有關數碼生活技術的討論。

當中講者提及釐定數碼標準的重要性。因為中國內地有其數碼標準,而外地亦有外地的數碼標準。而香港一向是出口主導,只能跟隨出口地區的標準辦事。香港在標準制定上,根本沒有話事權。

不過,香港作為中國一部份,在我國標準制定上,理應參與一份兒。我們應該以香港作為中國及國外中間的橋樑,讓我們的國家標準與外國接軌。而這也有助香港找到其市場定位,同為內地及國際市場服務。

例如,現時中國數位家居 (Digital Living) 所用閃聯標準(IGRS),香港科技同業可以積極參與,並穿針引線,協助閃聯與外地有關標準結盟,這就能將香港的橋樑角色充分發揮。若香港再不積極參與,恐怕在標準釐定項目上,就會被邊緣化,後悔莫及。相信各具敏銳市場觸角的香港同業定會懂得把握時機,擔憂不會發生。

是次論壇真的很有意思,值得向大家推廣。希望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及香港科技園應多辦類似研討會及活動,令各位工程師得著更多。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深港創新圈可行嗎?

昨天第二屆科技經濟高峰會已圓滿舉行。由於香港會否被邊緣化已成為各科技業者間熱話,大會特將本屆題目定為「深港創新圈-資訊科技界兩地協作論壇」,並邀請了中國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委代表、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劉應力及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何宣威等為本會主題與大家分享。

北京方面,配合「十一.五」計劃的措施正慢慢出爐,其重點工作為自主創新及知識產權。

至於深圳方面,劉應力市長解釋了深港合作的四個條件 ──合作基礎、政府投入、成本差異及交通便利。誠然,深港已有一定合作基礎,不少大專院校已在深圳成立研究中心,加上粵港科技合作計劃的四十億元及深圳政府的高度重視,相信加強兩地政府合作定必有更大得著。再者,香港和深圳雖只有半小時車程,但是在工資及房地產價格等卻有很大差異,兩地合作定會增加彼此的成本優勢。王者,深圳本身亦是交易便捷,人流物流均容易出入深圳,兩地人才穿梭中港兩地上班亦十分方便。如果能有多點稅務優惠及減稅措施,劉市長相信會令兩地關係更密切。

深港合作必然是互惠互利的,應積極推動。本人主持的研討部份當中,各講者同意香港其實有不少寶藏,只要慢慢凝聚起來,冀能發揮所長。例如,貿易發展局已由商品及服務貿易,邁向科技交易平台,並將香港的科技形象,慢慢帶給世界各地。加上,香港科學園的第二期又快將完工,當中已有兩棟辦公大樓成功租出,並且擁有舉行國際科技會議的場地,期望將吸引更多外國公司進駐科學園,為深港創新圈提供更有利的發展條件。

香港特區政府及七間大學每天的研究投入超過一百億元,相對只有一間大學的深圳二億多元的投放,香港的投入實屬優勢。至於內地則勝在有不少科研人才,據說,香的碩士及博士班學生,當中有七成來自內地,香港也成為內地尖子的熱門留學地點。兩地政府及企業應該好好利用這些寶貴資源,令科技研究更有效及更具成本效益。不過,香港總體科技投資在世界上仍屬偏低水平,只有佔GDP的0.65%,而新加坡數字約為2.5%,我們特區政府應當想想辦法,在基礎科研上多加投入。

在研討會上,不少企業都埋怨在內地搞科技是困難重重,尤以稅務問題為甚。不少香港人才需要在內地交稅,但是他們卻享受著香港的社會福利,這對特區政府不甚化算。不過,若果讓內地工作的香港人,自行選擇「香港出糧,香港交稅」,或「深圳出糧,深圳交稅」,情況就會很不同。這不單會增加兩地的人才流通,而且令兩地合作更具彈性。

此外,更有企業提及內地的最低註冊資本及既定年審的限制。不少企業在內地的辦事處為生產或研發中心,在內地的生意不多,但是企業每年卻花費不少在年審各項目上,這些費用實在窒礙港企在內地的投資。

與會者為深港創新圈所提出的意見,實在值得各位深思,希望大會能將有關意見整理好,並利用不同渠道,將意見向各有關部門及機構反映。這也會對深港發展有利。
事實上,「深港創新圈」概念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不易行。當中主要問題是有關當局有否派出專責小組處理各相關問題,並且兩地能否一同投資合作,否則各討論只流於概念階段,沒有實質進度。我相信只要肯下決心,各人熱烈參與「深港創新圈」討論,並落實執行有關概念,相信以上擔憂就不會出現,希望兩地政府能加把勁兒!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中國科協年會之行


上星期,我和香港科技協進會的理事們一同在北京參加2006中國科協年會。是次年會共6000多人出席,不過香港代表只有十多人,比例似乎較少。

今次是我第二年以香港科協會會長身份出席中國科協年會。上年的地點為烏魯木齊。今年地點為北京。在緊密的行程中聽了不少精彩的專題演講,我覺得收穫豐富,即使是老遠飛到北京聽講座也覺值得。

其中,北京市委書記劉琪介紹了2008年奧運與科技的關係。我覺得香港作為一個旅遊城市,雖然只主辦馬術部份,勝在於保安、統籌國際性大型活動及物流等方面有豐富經驗,可以和北京分享,大家也不妨想想香港科技業界在奧運可以多做些什麼。

至於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表示,中國未來科技發展需要和創新型國家配合,但必須面對現時挑戰,積極解決環境污染、資訊不足及農村城市資訊技術分化等問題,以走上更現代化的路。環境污染是有逼切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珠三角空氣污染,令市民生活質素下跌,實在是令人感概。不少已發展國家在工業化發展事期,面對嚴重環境污染問題,很早已開展和環保有關的工程科技研究,我希望香港的科技專可以在此多下功夫,學習別國所走過的路,多和外地環保專家合作,將香港的國際窗口角色盡情發揮,並製造各類環境科技專才,貢獻社會,這將會是香港及珠三角市民之福。

北京之行期間,我更約了中國資訊產業部電子教育中心主任徐玉彬午飯,一同討論中國兩地人才培訓,希望大家一同為培育科技人才,多下功夫,為業界做點事情。

香港科技協進會也有代表主講,例如理事楊偉國博士的講題為「從信息視野初探人工智能與意識的鴻溝」演講,而科協副會長黃敬博士的講題為「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及技術管理改善香港管線測量師狀況 管線測量的苦與樂」。

大會網址: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928596/n930124/35351.html

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參加電腦學會的Computer Conference (HKICC )

參加了91314日兩天由電腦學會舉辦的Computer Conference (HKICC),場面十分熱鬧,除了多個香港學者的演說外,有幾個外國朋友,分別來自印度、日本和新加坡,他們不約而同地分享到他們的國家都是以IT作為發展的重要部份,他們都有清晰的藍圖,明確的方向;相比之下,香港對於IT的重視程度就較低了,幸好我們的特首在一個研討會上說過,不干預政策已不完全適用於香港,期望政府能主動地策劃IT政策,對香港的知識型經濟發展得到落實。

會中給我較深刻印象的,就是人才培育方面,一些大學學者指出,政府應繼續投放資源在建立和培養人才方面,多想辦法吸引本地和鄰近國家的尖子選讀IT,讓更多人被哉培成為未來的人才。適逢Google這國際性的企業來港招聘,相信香港仍有一定的優秀人才,希望不單只香港的學生能到海外發展,更願多些IT企業來港發展。這樣說來,政府、大學和業界應該攜手努力,幹一番事業,我們且拭目以待!

D21 IT 策略委員會將進入新一輪諮詢檢討階段,各位IT從業員記得要積極參與,反映意見,造福香港呀!

14日晚當然不少得那個一年一度的電腦學會週年晚宴啦!特首當晚更坐足全場,算是俾面各位IT界友好吧!


粵港開放源碼軟件合作聯席會議後感

9月12日,我參加了由生產力促進局牽頭的粵港科技合作小組會議,有十多個業界代表參與,這是第二次會議,理應是一件好事,可惜我們討論了整個上午,仍未能對粵港開放源碼發展有具體的合作方案和建議。

與會者都相信這個合作很重要,我建議生產力促進局可先邀請兩至三間品質具保證的知名企業參加測試,並了解當中認證過程,然後再和業界企業分享,以增強本地業界對內地軟件認證的信心,增強本地企業對認證過程中知識產權保障的信心。再者,大家都認為軟件認證不一定在內地進行,香港機構也可以扮演其中重要角色,然後再與內地對口。

要達成合作共識殊不容易,希望下次會議有更實質的建議就好了。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與業界一同看電子業前景

個多星期前,我接受了經濟商學院的邀請,為他們主講一個有關電子業前景的講座。席間觀眾都踴躍發問,關心業界發展,感到十分欣喜。

當中有人問到香港人才培訓問題,擔憂電子工程畢業生會否不足。我並不擔心「人才短缺」,我認為香港是有足夠的人才滿足電子業需要的。反而是畢業生若不肯到內地工作,就可能在找工作上出問題。試問香港有多少間電子公司沒有內地廠房或辦公室呢? 所以我希望人才有一個準備北上的心,大家就不愁沒工做了。

另外,有業界朋友問及隨著內地生產成本愈來愈高,生產商會否愈搬愈遠呢? 我覺得廠家此舉未能解決問題,因為成本會逐年增加,廠家也總不可能數年就搬一次廠房吧? 這是甚為勞民傷財的,也不方便穿梭中港兩地上班的香港人。其實香港應多考慮和深圳合作,共建深港創新圈,不單結合兩地優勢,這個區域經濟共同體更有助深港產品在亞太區市場建立更穩固的位置。

至於與會者問到如何增強香港競爭力,我認為香港可以在稅制方面著手,現時香港的稅率為百分之十七,而內地對於科技企業的稅率為百分之十,若果香港稅制能像內地一樣靈活,香港將會更具競爭力。

要發展內地市場,在內地開設生產基地等不是想像般容易,有業界人士擔心如何處理商業糾紛。我覺得就算大家是做工程出身的,長遠來說,也應學一點法律知識來保障自己。當遇到爭拗時,自己學會如何懂得處理及解決問題,才不會讓別人牽著自己鼻子走。

我很高興當天能和不少從事電子業的朋友交流,有的是入行十多年的老朋友,也有剛入行數年的新晉,無論如何,大家都希望電子業蓬勃發展。希望香港可以研發出更多既新穎又實用的電子產品,如此一來,不單業界朋友有好發展,市民大眾的生活素質也可提升,畢竟電子產品是為切合人類所需而研發出來的!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給Donald Tsang的進言

昨天,我和十多位IT界人士一同出席曾特首的施政報告諮詢會,在會上大家輪流發言三分鐘。

我認為未來發展重點應該是加強深港合作。由於香港業界能力有限,政府又未夠重視,而深圳則對深港科技創意圈雄心勃勃,銳意發展科技。故此,我認為政府應多投放資源在深港合作上,令兩地一同得益。

現時不少香港人在內地工作,若逗留超過183天,就需要繳交內地稅。我建議若港人在香港支人工的話,只需在香港交稅,這將會是北上工作人士之福,也有利深港融合,使多些人可以到深圳為香港企業服務。

至於香港的大專院校,由於不少香港企業已北移,故此,政府應容許及鼓勵其科研知識產權可以應用在深圳地區內。此外,我們的大學除了培育香港人才,也可以到深圳開設分校,培育內地人才,促進中港融合,這也對香港及整個珠三角地區有利。

另外,深圳每年都會主辦高交會,我覺得以香港的優勢及與外國的聯繫網絡,政府應積極爭取高交會每年由深港一同合辦,輪流在香港及深圳舉行,這就會有利中港的科技出口,推動科技貿易,為兩地帶來更多商機。屆時,香港科技界同僚就會有更多工作機會,發展空間亦大為增加。

希望特首能將本人及業界意見包括在其新一年施政報告內,香港科技界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管理新思維

8月27日(星期日)係教會崇拜後,連午飯也沒吃就趕到香港電台錄音,為《管理新思維》節目擔任嘉賓。題目為「如何發展創新科技企業?」。幸好有港台員工請我吃蛋撻醫肚,多謝晒。:)

當天和兩位「輝哥」– 陳志輝和黃錦輝聊天,渡過愉快的星期天下午。黃錦輝說工程師總是比較寡言的。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可能他們只管對著電腦默默耕耘,廢話少說。工程師可不是「齋講唔做」,反而是「齋做唔講」多些。我和黃錦輝都認為,社會應該有多些肯說話的工程師出來面對社會,多和別人溝通,這才會激發出新思維、新創意。

所以香港工程人員若要在中國大藍圖穩住自己的地位、不被邊緣化,就得走出來多和別人,尤其是內地人溝通,這才會有助工程師了解我們龐大的祖國市場及生產基地,令香港有更好的發展。

其實黃錦輝和陳志輝都是識得「講野」之人。各位工程師可以向他們學習,多些表達自己,與不同人士交個朋友,訓練自己的溝通能力,說不定有意外驚喜,覓得好工好客戶之餘,也能擴大個人網絡。

講左咁多,係度我呼籲果D識做野又敢講野既人,不妨給我一些回應,互相激盪出更多新思維! 

節目重溫: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1/NovaManagement/20060827.html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與中學生對話

8月14日下午,我和約20位對科技有興趣的中學生對話 。 我希望透過今次交流,了解少年人對科技的看法及個人心態 。

我十分希望同學,可以在大學時選修工程及理科,將來做個出色的工程師或研究人員,貢獻社會。 因為香港需要多些工程師。這班同學不少是科技比賽的得獎者,我實在希望他們能在工程及理科上一展所長,不要埋沒天份。

同學們更隨後參觀了我們的辦公室及香港科學園,以增加他們對工程師工作的認識。他們對於我們公司的儀器感到十分好奇及雀躍呢!相信是次參觀也是有意義的暑期活動呢!

本人作為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 ,聽到同學們的心聲及意見,實在有助本人向政府提出更具體的人才發展政策建議,希望日後有多些機會和同學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