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0, 2008

科技政策欠清晰 如何善用180億

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建議,一次過撥款180億元設立研究基金。我和科技業界一些朋友日前舉辦了「IT 界 2008-2009 財政預算案論壇」,對此表達了關注和擔心。

首先,參與論壇人士普遍認同政府設立研究基金來加強對上游基礎研究的支持,這對於香港經濟轉型及科技發展具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據悉,研究基金及其投資收益將用以取代現時政府每年撥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的經費,根據現有的相關數字,每年實際撥款金額只有5億港元左右。在研究基金設立後,按較穩健的年平均回報5%計算,每年平均投資收益可達到9億元,比現時每年的實際撥款金額已有所增長,但本港大學學制即將落實「三改四」,隨著大學教授數目增加,研發項目和資源亦會相應增加,研發撥款金額增長到9億元尚算合理。

港欠準則判斷研發項目成效
不過,政府並未打算動用180億元本金,而是設想用該基金「錢搵錢」,再以投資收益支持研發工作,但在政府的經常帳目上,每年卻可以至少省回約5億元的研發撥款,這個算盤絕對打得響。我認為,假如政府確實相信多元化的研發是維持經濟增長及提升香港競爭力的重要元素,並願意作出長期的承擔,就應該積極考慮,承諾將未來年度的部份財政盈餘,為這個基金「加碼」,以支持一些對香港長遠科技發展有利的特定主題研究,會更加恰當和可取,對香港的整體發展更有利。

然而,最關鍵的問題是,與亞洲其他富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例如新加坡、韓國和台灣)相比,香港從來都缺乏一套清晰而完整的科技發展政策,難以有一些準則去判斷各類研發項目的作用和成效。目前獲得審批的研發項目都是由個別人士自行申請,在主題上非常零散,當然,現時很難要求他們從事某些較長遠的特定主題研究,因為癥結在於香港根本缺乏一個科技政策大方向。

業界朋友亦擔心,由於中下游(包括應用研究和產品化)的配套政策及資源投入未見清晰,即使上游具備了最好的基礎研究,到了中下游卻沒法承接,可能導致上流的研究過偏或過窄,缺乏良性的循環。

香港缺乏科技政策大方向,更會窒礙研究基金的有效運用:一個可能是,即使有錢可用,也無人敢於運用,或者有關申請不獲審批,因為無論申請者還是審批者都未必明白香港長遠需要發展甚麼科技項目;另一個可能是,有錢大家爭著用,卻隨意花在對香港長遠發展沒有甚麼實質作用的項目上。
因此,政府應盡快釐定清晰的科技政策,以配合180億研究基金的運用,否則,最終只會白費功夫,或者至少無法達到其應有的成效。
刊於 《明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