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6, 2008

河套地區可規劃為深港金融特區

繼去年底香港資訊科技聯會與深港產學研基地以“深港創新圈——共融、落實、互利”為主題,在香港聯合舉辦“第三屆香港經濟高峰會”後,該主題活動的後續系列——“深港合作與河套開發集思會”,昨天下午在深港產學研基地舉行。來自深港兩地的百名專家就深港合作與河套開發問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展開了一場氣氛熱烈、積極互動的專題討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傑出席活動。
10年後港深都會將排名世界第三
智經研究中心顧問朱文暉在會上發表了“港深共同打造世界級都會”的主題演講。他指出,深港雙方都應該清醒認識到構建“港深都會”的意義,並共同攜起手來,嚮頂級世界都會區“衝刺”。“港深都會既是對港深現狀的承認,也是兩地的共同需要,可提升香港及深圳對珠三角以及‘泛珠三角’的經濟帶動功能。進一步而言,港深都會還應瞄準頂級世界都會區,成為國內外企業運作的跨國總部平台,並承擔提升國家經濟質量的功能。”
朱文暉認為,目前“港深都會”的經濟總量與東京和紐約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應該看到的是,由於“港深都會”在產業結構上與國際都會趨同,而且有基礎設施建設做保障,“港深都會”最有潛力成為中國的世界級大都會。“但兩者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經濟整合,才能充分發揮互補性。”他預測提出,到2020年,“港深都會”經濟總量將達到1.11萬億美元,超過倫敦、巴黎、芝加哥和洛杉磯,排名世界城市第3位。
朱文暉隨後指出,實現要素流動的較理想狀態是建構“港深都會”的基本目標,也是“港深都會”形成的基本特徵,但目前,這些相關要素的流動還遠遠不夠。他認為,“港深都會”的目標藍圖就是實現兩地要素流動的較理想狀態,即實現人員、資金、商品、信息和服務等要素流動的較理想狀態,建構中國第一個世界頂級的都會區。
對此他具體建議:在人員流動上,應逐步實施深圳戶籍居民持智能卡式香港通行證、預先簽注後一定時間內無限制次數、自助通關往來港深;在資金流動上,在人民幣業務尚未放開的前提下,港深兩地應重點展開金融業務的合作和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合作,包括實現兩地金融機構互相進入、申辦兩地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兩地資本市場合作,並共同爭取在一些金融合作上以香港和深圳作試點;在商品流動上,應加強雙方在口岸基建規劃方面的溝通,共同規劃口岸設施和交通接駁等事宜,實現口岸管理進一步加強利用高科技,實行“檢入不檢出”等;在信息和服務流動上,則可以大力借助各類網絡和出版物,努力實現人員和信息的順暢流動。
河套地區開發模式要有新機制
新福港運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文伙泰認為,深港邊境地區的開發與發展需要有更高的定位和更為長遠的考量,綜合考慮兩地的經濟發展、城市規劃、社會配套、環境保護、制度銜接等問題。深圳要建設示範城市,要利用深港河套地區的特殊優勢先行示範。
他認為,在一國兩制的指導下,以“協商規劃、合作開發、共同繁榮”的基本理念達成共識。深圳河沿岸地區的特殊性使得深港雙方在“一河兩岸”開發問題上具有了共同利益,任何單方面的規劃和行動都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也會損害雙方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需要雙方共同通盤考慮未來兩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對於未來兩岸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需求也應提前做好相關規劃和安排,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展開和落實。
與此同時,“一河兩岸”地區的開發模式要有新的機制。文伙泰表示,“一河兩岸”地處深港邊境地區,涉及兩地資源的匯聚和整合,無論從開發規劃還是項目實施都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等特點,需要一定的基礎和啟動的時機。需要深港兩地政府、專業人士、財團和原居民及海外僑胞的共同參與推動。因此,兩地政府需要緊密協商、合作規劃,鼓勵和引導產業發展導向;兩地企業、財團需要高瞻遠矚、長遠規劃,保持投資的持續性和連貫性;專業人士需要科學論證評估、採取恰當方案處理開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資源、環境、生態等問題。
河套地區可規劃為深港金融特區
“河套地區可仿照倫敦金融城的模式設立深港金融城,打造一個新的金融特區和國內金融改革的試驗、示範區。”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新企業培訓中心主任何傑在會上指出,與建設其他產業聚集區相比,河套地區更應建設成金融特區。其理由主要包括:
一是將河套地區規劃為金融城可實現共贏,創造協同共生效應,既可以拓展深圳金融業的發展空間,也可以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二是中國金融業的改革正面臨突破,而河套地區在“一國兩制”背景下形成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的實際情況,有利於營造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連接國內與國際市場的金融窗口;三是河套地區總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只有金融業的高度資本積聚度才能發揮這一地區的特殊價值。
為此,他建議深港兩方共同建立“金融城管委會”,管委會可由港方主導,按照國際慣例進行管理和運作,制定更有競爭力的稅收政策,嚮中央申請成為金融機構的集聚區,突出投融資、財富管理和金融創新功能。就金融特區如何建設的問題,他建議港深兩地可共同在此建設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所,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下的交易,並開展排污權交易;積極培育深港期貨交易所,開展石油和金融期貨交易,並建立各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分所;構建兩岸金融合作的示範區,以此作為金融業進入內地的橋頭堡。同時,還可在此建設香港機構的數據備份和災難備份中心,並建設一座設施齊全的中介服務大樓,吸引中介機構來此提供完善的金融配套服務。
河套區可大力拓展服務業
“河套區除了發展創意科技外,也適合作為現代服務業產品化的一個開發基地,這可以充分利用到香港服務業的優勢,而產品化過程又能善用內地的科研人才,相得益彰”。對於河套開發的定位與規劃,香港科技發展網路召集人譚偉豪博士拋出了他的觀點和看法。
在他看來,過去數年,業界建議在落馬洲河套區成立深港創新圈,讓深、港兩地的創意人才和科技專纔可以共同工作,各取所長,又可互補兩地不足。然而,不少人認為香港已有科學園,又有數碼港,為何還需要一個深港創新圈?“河套區既可同時吸納兩地人才,便應取兩地所長的產業來發展,香港是服務業重鎮,把港人的服務業專長產品化”,將是深港合作發展的一個商機”。
“以河套區作為服務業產品化的開發基地,是具有特別的策略意義的”。對此,譚偉豪有兩點看法。一方面香港有較佳的法律保障,在河套區成立軟件公司,知識產權受香港法律保護,另投資者更具信心。另一方面,服務業產品化的過程中,須應個別城市要求進行軟件本地化。河套區可以聘用內地技術人員,他們對內地城市的要求更為瞭解,受訓後也可直接到各大城市參與負責開發項目,因此產業在河套區聘用內地專才,是這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 譚偉豪最後表示,在河套區發展創新軟件,尤其是發展服務業產品化軟件,正好充分利用兩地的法律和人才優勢。過去數年,深、港兩地都屬意把河套區規劃為高新科技和高等教育研發區,現代服務業產品化計劃正符合這一方向。“既然在大方向上已有共識,河套區落實發展還是宜早不宜遲”。

報導 - 《深圳特區報》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譚先生,好!
無意中誑至此地,看了你關於河套區的見解.

前段時間,我及幾個朋友也曾關注這個話題,當時是想過找你前往討論的,你是大人物,找不著...

留個鏈結,給你參考.http://hk.myblog.yahoo.com/clivetsoi/article?mid=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