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不久前跟隨香港貿易發展局一個代表團訪問了杜拜,獲得不少啟發。
談到杜拜,大家不期然會想起那座挺立於海上、以七星級豪華服務著稱的「帆船酒店」—— The Arabian Tower。它非常生動的反映了杜拜人的視野和創意。其實,杜拜 50 多年前只不過是波斯灣一個以採珍珠為生的小港口;自從 1969 年首次開採出石油之後,逐漸用「黑金」(石油美元),建成了一系列現代化的配套基礎設施。
到了 1990 年代,杜拜也趕上「知識型經濟」潮流,銳意發展資訊科技,於是互聯網城(Dubai Internet City)、媒體城(Dubai Media City)、知識村(Dubai Knowledge Village)也一一出籠,以一流的科技基建和各項配套設施,吸引了數百家跨國企業進駐。杜拜又積極推行電子政務,令它成為中東最開放、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結果,各地人才也被杜拜的魅力吸引:在杜拜的 140 萬人口中,外國人佔超過 85%。香港貿發局也有一位高級職員長駐當地,他說:「現在約有 200 至 300 名香港人長期在杜拜工作。」筆者相信,香港將有愈來愈多的中小企業,會以杜拜為據點,尋求在中東地區的發展機遇。
杜拜以短短 20、30 年光景,發展成為中東的「聚寶盤」,應歸功於其政府的「願景式領導」。他們認定「杜拜是未來的城市」,不斷地規劃 5 年後、10 年後、甚至 15 年後的策略。然而,杜拜堅持自由開放的同時,又非常注重實效,因此能夠把握時機,推動產業升級,向高增值的服務業進發,締造了另一個經濟發展的當代傳奇,成功擺脫中東國家主要依賴石油的傳統發展之路。
據悉,杜拜在其「發」的過程中,往往參照了香港的自由經濟發展經驗。但筆者在這次考察後發現,杜拜和香港頗有相似之處:香港是中國內地的窗口,杜拜則可謂中東的窗口;杜拜的發展奇跡,也值得香港借鏡。如果特區政府亦能夠在經濟發展方面採取更多具有前瞻性和注重實效的措施,再加上本港中小企商家頭腦靈活和善於應變的特性,實在不難營造更多商機。
--刊於《e-zone》
Tuesday, May 06,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