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06, 2008

中港互聯網兩面睇

2008年第三屆互聯網站長年會最近在北京召開。有與會嘉賓提到,香港對互聯網的認識,遠低於內地水平。這難免令人疑惑:本港的網絡發展,是否日趨落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統計報告顯示,內地超過八成網民是三十五歲以下,香港則只有六成,年齡差異導致網絡應用的分歧。數據顯示,內地互聯網的用途偏重娛樂,其中網絡遊戲更佔59.3%,比電子郵件的56.5%還要高。另外,網絡遊戲用戶已超過一億二千萬人;半年裡有86.6%的網民收聽過網絡音樂;觀看網絡影視節目的比率為76.9%,這導致國內湧現大量網站去迎合年輕網民玩樂消閒的特性,中國互聯網彷彿變成一個巨大的遊樂場,而較少作為一個「做正經事」的平台。相反,香港網民用於娛樂的比率低於20%。

顯然,本港網民年齡中位數比內地高,應用層面也偏重實用。本地不少網上銀行已辦得相當成功,但內地使用網上銀行的比率相當低。內地互聯網公共密鑰系統至今還未正式推出,但香港政府和大型銀行已開發硬件工具和軟件系統來核實網上用戶的身分,並通過電子簽名等保密措施,促成可靠的網上交易系統,令更多人樂意使用。

反觀內地,真正的電子商務生態還未成形。其中一個有趣現象是,B2B網站不會借互聯網的特點去做推廣,卻聘請大量員工去推廣,其實跟傳統媒體的推廣模式並無兩樣。以阿里爸爸和百度為例,它們並沒有發揮Web2.0的互動和使用者參與等優勢,還停留在傳統的推廣模式,其銷售部及顧客服務部要聘用上千名員工去「侍候」客戶,而美國的Google Adwords系統則早已實現全自動化。

目前中國互聯網產業主要還是依靠平面盈利模式,即利潤空間主要來自網絡遊戲、無線增值和網絡廣告等,電子商務等模式卻沒有成為主角。內地中小企上網的比例只有10%,當中真正以互聯網進行交易的僅有11%。與互聯網發達的國家相比,這種「本末倒置」的盈利模式限制了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無法開拓更大的市場資源。

香港雖無數以億計的龐大網民數目,但網絡文化和軟硬基礎已發展成熟,網民普遍有不錯的教育水平和視野。香港互聯網業界大可把握時機,致力發展靈活和多元化的電子商務和網絡應用,彌補內地互聯網生態的暫時傾斜,拓展科技新時代。

--刊於《電腦廣場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