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7, 2008

香港復康力量


香港每年都有「十大傑出青年」選舉,選出不少優秀人士,其中包括了運動員和名醫等等社會精英份子。這些“傑青家庭”成員雖然來自不同背景,但他們都是一些既熱心、又肯為社會服務之士,當中更有不少身體雖然有殘障,但無論其生命力抑或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都是絕對出色之人,林章偉(Leo)就是其中一位,他是「香港復康力量」的總幹事,本身也是一位殘障人士,卻為復康人士付出不少努力。大家是否知道「香港復康力量」是一個甚麼樣的機構呢?

原來,「香港復康力量」是由一群身體有殘障的專業人士所成立的慈善復康服務機構,其服務對象包括了肢體傷殘人士、長期病患者及精神病康復者。該機構的使命是鼓勵殘疾人士發展,協助他們積極就業,融入社會,活出豐盛的人生。另外,「香港復康力量」還爭取無障礙交通及設施。這十年來,因為他們的努力,香港公共服務的殘障人士設施,已改善和普及了不少。例如:在交通方面,除了港鐵可供殘障人士使用外,三間專利巴士公司亦已經推出地台巴士,以顧及行動不便的乘客。另外,「傷健路路通」已舉辦了多年,他們會巡查全港多處地區,看看沿途的通道和設施是否適合殘障人士使用,然後將調查報告提交有關政府部門和平等機會委員會作參考。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香港逐漸進化成為一個通道無障礙的城市。
兩星期前,相約Leo和其他幾位「傑青」朋友,商討一項協助有需要人士的新計劃,尤其著重商討如何利用科技去幫助殘障人士和弱勢社群,以便讓他們更容易融入社會。其實,特區政府也在努力推動社會企業計劃,像“傑青家庭”成員等熱心社會服務人士如果對這類計劃多加支持,相信較容易收事半功倍之效。當上述計劃推出之後,我也會積極參與。屆時,假如我想請各位一起參與,相信大家都不會貿然拒絕吧?

刊於 《基督教週報》

Tuesday, January 22, 2008

一刀切收費三元不合理


最近電訊管理局指電訊商囤積號碼,令八位數字的電話號碼不敷應用,因而考慮向電訊商收取每個號碼三元的收費,以減低不必要的“空號”,增加號碼的供應。然而,向電話號碼收費的建議事前完全沒有向市民諮詢,方案又沒有跟業界商討過,收費最終也只會轉嫁市民,筆者認為有關官員這樣做,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討論每個電話號碼收費三元是否合理前,我們應先了解目前正在使用的八位數字電話號碼的由來。鑒於電話號碼不敷應用,政府在1994年成立了電訊服務號碼諮詢委員會(簡稱NAC),當時所有固網、流動電話和傳呼機營運商都加入了該委員會,討論電話號碼的設計和分配計劃,最後制訂出我們現在的八位數字電話方案。當年委員會的目標,是設計一個可以使用十至十五年的方案,而我們目前的八個位電話號碼,預計還可多用三年,已算是達標,順利完成這個歷史任務。

事實上,近年電話號碼不敷應用,並不是港人對電話號碼的需求激增所致,而是中國開放自由行,內地同胞一來港便購買一張或多張預付卡,大量的預付卡電話號碼,令號碼的需求在近數年大幅上升。

罔顧市民利益
自由行和預付卡的出現,並不是我們十多年前可以預計得到的事,因此現在號碼不夠用,也不是NAC的錯。當時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各大固網、流動和傳呼機營運商,而八位號碼和號碼分配計劃,是共同討論的成果。現在號碼將在三年內用罄,有關當局應盡快找營運商商討對策,或再次成立委員會諮詢,重新規劃新號碼、在流動號碼沒有使用的一年後循環再用或研究其他可行方案,而不是單方面宣布三元的收費,這不單罔顧電訊商和廣大市民的利益,也是不尊重的表現。

即使以收費作為解決手段,也不應「一刀切」地向所有號碼收費。須知電話號碼不敷應用的主要原因,是出於流動電話預付卡的激增所致,這只是流動服務商對電話號碼的需求增加,卻要向所有固網號碼、傳呼機號碼及非預付卡流動電話號碼的用戶收費,實不公平,也不是恰當的解決辦法。向傳呼機營運商收取號碼費更顯得荒謬,因為它們並非囤積未用過的號碼,而是因大量客戶流失而造成號碼停用,若要重新整合目前正在使用的號碼,也非易事。

除此之外,有些公司使用PBX分機系統,即使公司只有五十人,也會申請一列順序號碼使用(如234567XX,其中XX是00至99,共一百個號碼),以備將來擴充所需。假如每個號碼也需收費,這些未使用的號碼也將徵收費用,對各公司並不公平,尤其會加重中小企的負擔。如果公司不打算為未使用的號碼繳費,便不能保留號碼,將來如果公司擴展而需要額外電話號碼時,難道要逐個零散號碼購買?

須考慮未來變數
筆者認為,「一刀切」的每個號碼三元收費方案,很可能是電訊管理局個別官員的建議,至少並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和諮詢而提出。任何新號碼計劃都必須充分考慮未來十年自由行旅客的增長,以及網絡電話(VOIP)及流動虛擬供應商(MVNO)的出現等等變數,電管局更必須與業界多作溝通,從詳計議。

刊於 《信報》

Monday, January 21, 2008

加快IT專業認證,推動資歷互認


筆者近日參與了第五屆珠三角軟件產業合作與發展論壇,並主持當中一項分場討論,探討IT人才專業發展和認證之區域合作等議題。多年來,粵港兩地在軟件產業方面一直保持緊密合作和交流,也取得了相當好的成效,但兩地業界和相關機構慢慢認識到,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凝聚和培育IT人才,而隨著粵港軟件產業不斷推進合作關係,兩地IT人才的專業資格認證和資歷標準互認等討論,自然便擺上了議事日程。

建立認證制度 確立IT專業地位
其實,本港科技界界對專業資格認證也有著越來越強烈的訴求,不少業界朋友,尤其年輕一輩一再向我強調,政府應推行某種認證制度或架構,從而促進IT專業地位的確立。推行專業資格認證之好處,是IT從業員日後可望依循明確的專業發展階梯,持續地學習和進修,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地位,而對業界整體而言,則有助於提高人力質素,促進行業的長遠發展。而更重要的,是這個機制將有助本港與國內、甚或其他地方的區域合作,落實行業內人才跨地域的互通和交流,使香港IT人才更容易參與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

儘管香港亟待推動IT專業資格的認證,但起步相對較遲,這和特區政府沒有承擔主動和積極的角色,脫不了關係。港府在2004年通過了成立跨界別的資歷架構及相關的質素保證機制,而到了2005年7月才成立「資訊科技及通訊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根據如項目管理等七個職能範疇和一個通用能力範疇制定了「能力標準說明」,以訂明各級資歷所要求的能力單元及其成效標準。以此為基礎,再經過業內專業團體、教育團體和工商業界朋友的多番努力,終於成立了簡稱HKITPC的IT專業認證機構,亦孕育本地首個「香港資訊科技專業人員認證」計劃,並從2006年12月起陸續推出了項目總監、系統架構師及品質保證經理的認證,更率先獲得逾30家中外企業(包括本人轄下公司)的支持,同意採納相關認證作為聘請IT專才的認可資格之一,這讓香港在認證方面終於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本港推動IT專業認證 力度不足
儘管如此,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較,香港在推行IT專業認證方面仍嫌力度不足。以內地為例,原來國家級考試「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已經實施了十多年,如今每年在全國各地、包括港澳地區都設有考場,累計參加人數已超過一百萬人,且分為五個專業類別、三個級別層次和二十六個資格名稱;更叫人注目的是,程序員、軟件設計師、系統分析師級別已經和日本相應級別的考試互相承認;而各級政府採購在招標之時,也將該考試的合格證書持證人數列入投標條件之內。由此可見,國家以各種行動向外顯示對IT專業認證是十分重視的。
時至今日,中港科技界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頻繁,落實兩地IT人才專業資格互認已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一方面要協助業界加快充實本地IT人才專業資格認證架構,另方面則要與國家信息產業部等相關部門商討,推動早日落實中港IT資歷標準互認,從而為資歷標準的國際互認機制奠定良好的基礎。

刊於 《文匯報》

Sunday, January 20, 2008

台灣大選


近來在電視新聞上看到很多有關台灣立委選舉的消息。而剛巧過去的聖誔假期,我也選擇了台灣作為旅遊目的地。今次的台灣之旅,順道到台南這個綠營陣地,感受一下台灣立委選舉前夕的巿面氣氛。

我一到達台灣機場,便乘坐的士到酒店登記。乘的士途中,我問司機在高雄巿有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例如夜間的治安問題等等。意想不到的是,司機給我的答案非常有趣,他說:「高雄巿的晚間治安是安全的,但是日間便要小心一點。」我對於他的答案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他解釋道:「因為夜間通常沒有選舉活動在街上進行。相反,日間會有分別代表藍緣陣營的支持者為著立委選舉拉票走到街上。假如一不留神站在任何一方的選舉陣營中,可能有機會被另一方的支持者推擠跌倒。」我聽到後覺得很有趣,但同時也聯想到台灣的政治果真特別。台灣立委選舉剛剛完成,民進黨本來預計應在選舉中奪得五十個議席,但結果只得廿七個席位。反之,國民黨有八十一個席位而成為大贏家。還記得不久之前,台灣當局將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牌扁拆下,隨之換上“自由廣場”牌扁,此舉惹來不少爭議。馬英九曾表示,民進黨執政七年對中正紀念堂都沒有意見,如今在立委選舉前夕才提出來而製造問題,這樣的行為才是今天台灣的問題所在。

台灣陳水扁總統在去蔣化的議題上挑起不少爭議,令人感到不太妥當。台灣立委選舉的結果顯示,選民最終作出了理性的選擇。其實,香港以往也出現了不少政治爭議,幸好大家漸漸能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去凝聚更多共識,使香港能夠繼續穩定地發展。在這方面,台灣政治的一些事態應該可以作為香港的借鏡。


刊於 《基督教週報》

Sunday, January 13, 2008

科技改變生活


近來每逢扭開電視便會看到高清數碼廣播的宣傳片段,為迎合數碼廣播,兩間電視台也制作一系列高清畫面的節目。我還記得以前每日吃晚飯,便是一家人聚首的機會;大家一邊吃飯,一邊看著電視頗溫馨的片段。電視機的發明的確帶給我們生活上的方便。其實,生活中不單是電視機,現今還有很多科技發明為我們的生活添上不少的色彩。

談到科技發明,不得不提到每年一度的深圳高交會。我每年也會抽空到深圳參觀高交會,除可以了解每年國內最新的科技產品外,更能讓我從中吸取一些靈感。
由展覽館的入口處開始,一入到館內便看到很多新奇有趣的科技發明。這邊放著一隻色彩奪目的機械小恐龍。這一隻人工智能電子寵物,身上有著多種感測器用作協調身體活動。它能根據外部環境及主人的觸摸而活動或叫喚,既可愛又服從性高,還不必擔心飼料及寵物的排泄清理問題。那邊牆上掛著立體液晶顯示器,走到顯示器的附近就可以看到立體動畫,畫面非常逼真。不用戴上立體眼鏡,憑肉眼就能清晰地看到立體效果。展館場內還有一位機械人樂手,它正為在場人士吹Saxophone,圍觀者實在有福,能聽到悅耳的音樂,這個機械人樂手體內的電腦晶片控制口部的吹氣和手指活動,準確地吹奏出優美的曲子,樂手一邊吹曲子一邊搖擺,吸引很多入場人士圍觀和拍照。

從各單位展出的產品中可以看到國內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利用科技發明使人們的生活質素大大提高。早前曾到港演說的霍金,他的身體雖然有很多缺憾,但藉著科技使他能用簡單的眼部活動,便可以與外界接觸溝通,不但能使他繼續發揮所長,而且更能到世界各地演說科技研究。我相信香港人只要憑著一份對科技的熱誠,勇於嘗試,發揮創意新思維,以科技為社會為人類改變生活。


刊於 《基督教週報》

Wednesday, January 09, 2008

看好零部件配套出口 寄望數碼電視潮流

電子業是本港最大的出口行業, 2006年的出口總值高達1萬2千億港元,佔香港總出口金額近五成。今年首十個月出口總值逾1萬1千億港元,佔香港總出口金額四成半。驟眼看去,整個行業欣欣向榮。但這種景氣或許純屬錯覺,因為相對電子部件和零件、組裝等業務而言,傳統電子產品出口並不蓬勃。

香港是全球輸出計算機、收音機、電話系統、錄音設備、電腦配件及零件、影音設備等電子產品的第二大出口市場。10年前,香港電子產品、電子部件及零件的出口各佔一半比重,但時至今天,電子部件及零件出口已穩佔四分之三,電子產品出口已下降至四分之一,其中轉口半導體到內地加工佔相當大的比重。

傳統以來,美國和歐洲是香港電子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基於歐洲的環保標準愈來愈高,大公司都擔心因產品有問題而被重罰,故仍傾向於與有信譽的香港廠家合作,故出口歐洲市場的淨毛利率較好,市場也較為樂觀。相對而言,大部分美國大公司,已經在亞洲或香港自設採購部門,不再需要香港擔當中間人,買家壓價已是司空見慣,出口美國能夠維持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的淨毛利率,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另外,印度、越南、俄羅斯等新興市場也是值得研究的新據點。印度盛產軟件,但極希望開拓東亞和東歐市場,俄羅斯有油元,越南經濟亦快速起飛。對香港出口商來說,這些市場都滿有機會。

然而,由於內地成本不斷上漲,即使有客,電子產品廠家也不敢貿然接單。原因是電子產品淨毛利率低,若人民幣突然波動,廠家可能得不償失,接了單而蝕了匯水,到時就連丁點的利潤也化為烏有。

香港本身沒有半導體工業,絕大部份電子業的生產基地都設在內地,但工廠規模卻遠遠不及台灣的大企業,中小企必須做到有品牌,或者是與別不同,才能突圍而出。奈何目前香港電子業的品牌為數不多,加上銷售產品給批發商需面對較長賒帳期,追收貨款困難等問題,故現時做電子行業,我認為賣方案(solutions)給廠家是可取之道。行內人都知道,廠家關門走數的情況並不常見,加上是每個月付款的,若不準時繳款,港商可以立即停售方案,此做法遠較賣產品安全得多。

我認為,數碼電視和無線寬頻產品,將會是2008年的潮流趨向,而本港電子業出口能否保持良好勢頭,很大程度上將取決這兩種產品對消費市場的衝擊和革命。香港一直是全球第二大的室內無線電話出口商,故對無線寬頻的掌握已有一定能力,加上本身熟悉影音產品的技術,故在跟貼潮流產品上會快人一步。另外,由於中國出口世界或內銷的需求愈來愈大,即使內地成本上漲,電子組裝和零部件的出口都應該是有可為的業務。

刊於 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信息》二○○七年冬季號

Monday, January 07, 2008

誠長直航




由當選傑青至今,已經有十年,不過為傑出青年協會服務只是近年的事。而當中「明日領袖高峰論壇」是該會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我再次擔任籌委會主席,希望能為年輕人多作點事。因為傑青的是使命是培育更多積極貢獻自己服務社會的新一代,我們的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這個論壇每年有2000位中學生參加,而定主題是一個大難題。因為要想一個與年輕人切合、又具意思的主題絕不容易。今年舉辦單位除了有教育局外,更有廉政公署為合辦機構,因此今次的主題要與「誠信」有關。而構思節目方面,也會邀請嘉賓分享有關「誠信」的經驗及感受。當中更加插了與參予者互動及以音樂去帶出「誠信」的信息,令整日節目更有趣及吸引。

除了財政司司長勉勵青年人要專業、務實及有承擔外,廉政專員亦會提示青年人要有忠、義、信、智、仁、勇的特質,有如古時宣武大將軍一樣善戰而不好戰。另外,沙士英雄沈祖堯醫生也會分享沙士期間醫生們恪守專業;以「堅持」Persistent、「耐性」Patient及「堅毅不屈」Perseverant 去服務人群。最後,更新人士恆仔會與大家分享如何活出誠信的新生。大會司儀古天農及羅乃新以互動話劇,與同學們分享成功人士(柯達的創辦人及地產代理 Richard Ellis)的誠信故事。歌星張敬軒也會分享他如何面對困難也不放棄,到最終能夠擁有自己第一張唱片的歷程。真實的經驗分享是最能打動人心,令人記著當中的精髓。最後我們更一同高唱大會主題曲「誠信直航」,令活動在高潮之下作結,場面感動。

香港有今天的繁榮,並非是幸運。是我們的專業服務態度,在危難和困阨中堅守自己的崗位。抱有高度的誠信,遇到誘惑也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就算受到挑戰,也勇於承擔。香港需要有誠信的青年人作為我們的社會棟樑,願大家一同共勉。

刊於 《基督教週報》

Wednesday, January 02, 2008

讓資訊科技教育持續發展


教育局早前公布了《適時適用科技 學教效能兼備》諮詢文件,筆者曾為此組織了一個名為「資訊科技教育如何向前邁進?」的研討會,與教學界和資訊科技界專業人士討論未來香港應採取的資訊科技教育策略,以期提供一些建議給當局參考。

第三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著重以人為本的因素,而非科技因素。資訊科技只是眾多學與教工具之一,教師及學生必須確定資訊科技對某項學與教活動而言是否最有效的工具。對於「以人為本」的方向,筆者十分贊同,然而,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已發展至第三個階段,難道以往的策略並不是「以人為本」嗎?

買電腦不一定能幫助教學
的確不是,以往教育局的資訊科技教育策略,是以撥款讓學校添置電腦和硬件為主。至於「軟件」(這裡並不是指電腦軟件)如教材,一般需由老師自行準備,當局並沒有提供什麼協助。而「買電腦」的成效,也沒有獲得適當的評估,「買電腦並不能幫助教學」,是很多老師經常反映的問題。

對此,有論者指出,撥款到每間學校去添購設備是必須的,因為科技更新速度快,學校需要更換舊的電腦和網絡設備。不過,政府應制定一些方針,指導學校在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方向,舉例說,學校建立電子教室時,每個科目應包括什麼合適的教材,有什麼學習資源可以提供給學生等。這類指導可以幫助學校和老師解決一些在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方面的實際困難。

撥款欠持續性礙發展
多年前本地也有一些軟件公司製作了不少優質的教育軟件,但由於學校沒有資源購買,又或者即使獲得政府撥款購買,當局的撥款卻不能持續,結果導致很多軟件公司倒閉。其實,政府可以透過推動本地的資訊科技教育產業,加強教材和軟件的供應。

此外,有論者認為,政府在過去都著重一筆過撥款,並沒有視資訊科技教育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過往在政府給學校的常規撥款中,指明不包括用於資訊科技教材上的費用,而單靠政府一筆過撥款,又難以支持每年的軟件或教材更新,令學校的有關計劃延誤,甚至被迫終止。

另一方面,香港的資訊科技教育也缺乏指標性的方針。以其他地方如新加坡為例,當地由政府中央強制推行資訊科技敎育,學校只須執行計劃,相對較易處理,各學校也能透過媒體報導去互相了解和比較推行的情況,較容易作出評估,更有效地作出建議方案和修訂。

方向漸明決心卻不足
還有朋友表示,十多年前,很多老師連簡單的電腦操作也不懂,但仍然努力不懈地學習,並教導學生。如今,當年的學生已成為今日的老師,他們往往都懂得參與製作學校網頁和編寫教學程式,因此,政府應著重培訓資訊科技人才,而非不斷購買設備。
總之,政府應加強在學校推行資訊科技教育,這已是各界的共識,但當局無論在制定方針還是在撥款政策上,似乎都沒有清晰地顯示出決心,要讓資訊科技教育持續發展。這次諮詢文件強調,資訊科技教育的成功關鍵,在於加強教師及學生的能力,讓他們使用適當科技進行學與教。筆者認為,文件的方向是對的,可是,以研討會的熱烈討論所見,路走起來並不是這麼簡單,社會各界仍需共同努力一番。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