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2007年1月4日於香港經濟日報A29 版刊登>
就在拆禮物之日發生的大地震,對香港的通訊系統似乎沒有即時影響,人們繼續用電郵、ICQ 和MSN,並未察覺到亞洲網絡大災難正將降臨頭上。
地震震斷了六條光纖電纜,癱瘓了香港近七成的互聯網流通量,大大影響香港的對外通訊,就連本地的手機服務也告失靈。用Blackberry 接收電郵的行政人員,無法接收電郵,常用的免費電郵服務如 hotmail, yahoo-mail 等,又不能正常運作,一時間許多人就像如世隔絕般,而對那些經營對外貿易的逾萬企業,經濟損失可謂慘重,事件也間接削減了香港這個資訊城市的競爭力。
減少依賴美國 中港有利
今趟地震所帶出來的最大啓示,是香港可能是過於依賴美國的網絡服務供應商,而香港對外的電訊網絡也未具備足夠的後備路徑。當海路通訊受阻時,我們還可有別的選擇?有說用海底光纖成本最平,陸路光纖並不划算,但香港作為一重要的網絡城市,完全沒有網絡繞道又是否說得通?香港是亞太區的資訊樞紐,資訊隔絕不啻是個大諷刺,況且任由天災破壞,而不做好應變措施,防範於未然,是不負責任的。對那些網絡穩定性要求極高的機構,例如銀行、政府、大型貿易公司、傳媒等,更加要反思這次網絡大擠塞所引發的一連串問題。
據悉中國內地企業如網通等,已積極在鋪設光纖網絡,這對香港來說實在是一大喜訊。一來,香港可以利用內地網絡連接到歐美地區,可以減少對美國網絡的依賴;二來,若香港能與內地電訊商一同在內地鋪設通訊網絡,不單可以和內地分享香港的電訊網絡經驗,提供相關的知識和人才,也可以間接幫助解決內地數碼隔膜的問題,令更多地區可以享用寬頻上網服務,而內地網絡的剩餘頻譜,對香港來說也是重要的後備網絡資源,對拯救香港於危難之時,作用極大。故此,長遠來說,在內地建立陸路的後備網絡,對中、港都有莫大裨益,亦能配合內地的經濟發展。
另方面,筆者最感奇怪的,是那些受歡迎的網上電郵服務供應商,似乎並沒有在香港設立影子伺服器,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是以未能在出事不久後就可以回覆正常。他們理應知道中斷服務會影響數以千萬計的網民,而這些電郵服務供應商又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企業,應該是十分注重網絡穩定性罷!而在九一一以後,不少企業都十分重視影子伺服器的重要性,哪何以又沒有汲取教訓,致令一場地震就暴露了這些互聯網服務原來是何等的脆弱?
筆者認為社會或政府應要鼓勵環球企業,認真考慮在香港設立影子伺服器,以減少對單一網絡服務的依賴,這樣也能令香港港本土的互聯網服務不會輕易被對外通訊中斷而拖垮。
電訊商應變 小公司更佳
至於本地互聯網、固網及手機服務供應商,他們也應清晰的解釋事件始末,以正視聽。究竟網絡需要五日、十日、還是十多日的復修才能回復正常?坊間似乎意見紛陳,莫衷一是。再者,地震竟然令到香港有最少兩間流動電話服務供應商的電話網絡被中斷,其中一間更是出名服務質素高兼且價錢最貴的,哪究竟還有什麼服務會被影響?供應商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一滿意的答案嗎?他們可否事先通報有關問題,而非待至客戶投訴才作些簡單的回應?觀乎各電訊商的表現,規模較小的似乎更能作出應變,而通訊服務也能陸續恢復正常,但行業的領先者,反而表現未如理想。筆者想,香港既然自稱優質服務之都,我們的電訊服務質素是不是也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這種種疑團,相信有待服務供應商為大家解答。我們的政府,即電訊管理局,也該是時候想想,香港能否承受另一次的網絡大擠塞,如果是不的話,他們應該對服務供應商作何種的服務品質要求?應該怎樣為香港的通訊系統作充足的準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