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深港創新圈可行嗎?

昨天第二屆科技經濟高峰會已圓滿舉行。由於香港會否被邊緣化已成為各科技業者間熱話,大會特將本屆題目定為「深港創新圈-資訊科技界兩地協作論壇」,並邀請了中國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委代表、深圳市常務副市長劉應力及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何宣威等為本會主題與大家分享。

北京方面,配合「十一.五」計劃的措施正慢慢出爐,其重點工作為自主創新及知識產權。

至於深圳方面,劉應力市長解釋了深港合作的四個條件 ──合作基礎、政府投入、成本差異及交通便利。誠然,深港已有一定合作基礎,不少大專院校已在深圳成立研究中心,加上粵港科技合作計劃的四十億元及深圳政府的高度重視,相信加強兩地政府合作定必有更大得著。再者,香港和深圳雖只有半小時車程,但是在工資及房地產價格等卻有很大差異,兩地合作定會增加彼此的成本優勢。王者,深圳本身亦是交易便捷,人流物流均容易出入深圳,兩地人才穿梭中港兩地上班亦十分方便。如果能有多點稅務優惠及減稅措施,劉市長相信會令兩地關係更密切。

深港合作必然是互惠互利的,應積極推動。本人主持的研討部份當中,各講者同意香港其實有不少寶藏,只要慢慢凝聚起來,冀能發揮所長。例如,貿易發展局已由商品及服務貿易,邁向科技交易平台,並將香港的科技形象,慢慢帶給世界各地。加上,香港科學園的第二期又快將完工,當中已有兩棟辦公大樓成功租出,並且擁有舉行國際科技會議的場地,期望將吸引更多外國公司進駐科學園,為深港創新圈提供更有利的發展條件。

香港特區政府及七間大學每天的研究投入超過一百億元,相對只有一間大學的深圳二億多元的投放,香港的投入實屬優勢。至於內地則勝在有不少科研人才,據說,香的碩士及博士班學生,當中有七成來自內地,香港也成為內地尖子的熱門留學地點。兩地政府及企業應該好好利用這些寶貴資源,令科技研究更有效及更具成本效益。不過,香港總體科技投資在世界上仍屬偏低水平,只有佔GDP的0.65%,而新加坡數字約為2.5%,我們特區政府應當想想辦法,在基礎科研上多加投入。

在研討會上,不少企業都埋怨在內地搞科技是困難重重,尤以稅務問題為甚。不少香港人才需要在內地交稅,但是他們卻享受著香港的社會福利,這對特區政府不甚化算。不過,若果讓內地工作的香港人,自行選擇「香港出糧,香港交稅」,或「深圳出糧,深圳交稅」,情況就會很不同。這不單會增加兩地的人才流通,而且令兩地合作更具彈性。

此外,更有企業提及內地的最低註冊資本及既定年審的限制。不少企業在內地的辦事處為生產或研發中心,在內地的生意不多,但是企業每年卻花費不少在年審各項目上,這些費用實在窒礙港企在內地的投資。

與會者為深港創新圈所提出的意見,實在值得各位深思,希望大會能將有關意見整理好,並利用不同渠道,將意見向各有關部門及機構反映。這也會對深港發展有利。
事實上,「深港創新圈」概念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不易行。當中主要問題是有關當局有否派出專責小組處理各相關問題,並且兩地能否一同投資合作,否則各討論只流於概念階段,沒有實質進度。我相信只要肯下決心,各人熱烈參與「深港創新圈」討論,並落實執行有關概念,相信以上擔憂就不會出現,希望兩地政府能加把勁兒!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您在文中寫道:“香港特區政府及七間大學每天的研究投入超過一百億元,相對只有一間大學的深圳二億多元的投放,香港的投入實屬優勢。”
每天的投入有這麼多嗎?是否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