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6, 2007

印度經驗


談起印度,第一個印象便聯想起咖喱。咖喱起源於印度,由於辛辣與香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所以印度人習慣吃咖喱。記得我和西方的宣教士曾到訪印度三星期,當時我也入鄉隨俗跟印度人一樣用手吃飯,真是滋味呢!印度雖然給人印象是個古代國家,還保持著原有文化。但據資料所得,原來印度是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擁有很多軟體工程師的國家。究竟什麼原因促使印度成為全球最大軟體出口國呢?

還記得二零零零年前,全球在討論〝千年蟲〞的問題,印度早已有電腦軟體工程師開始設計程式解決。最後,世界各地能順利度過電腦危機,印度電腦軟件的設計技術得到肯定。另外,英語是資訊服務業主要的語言,而印度精通英語的人口比例相當多。故此,這也是印度資訊科技業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印度電腦軟體出口數額已經佔該總出口的百分之十五,而美國便是印度電腦軟體最大的進口國,佔印度電腦軟體出口值百分之六十一。

可是,印度仍有不少問題使行業發展受到阻礙。印度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而該國政府本身經費短缺,使興建發電廠遇上困難。除電力之外,其通訊建設也需要加強改善。現在仍有四成農村沒有電話服務。即使在大城巿,通訊服務及上網服務常有斷線或接收不良情況。這些問題也是促成印度發展成為資訊科技大國的障礙。

其實相對於印度,香港已經擁有各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除了良好教育基制及英語水平外,香港與國際接軌也絶不遜色。印度能夠成功地在短短廿年間轉型為一個軟件出口的重要基地,我相信假若香港以印度這方面的成功為借鑒,未來五至十年在科技軟件方面急趕直追,令香港在科技有更大發揮,未必是遙不可及的事。


刊於 《基督教週報》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北大國情班


早前,我以香港工程師資訊科技分部主席身份籌辦了一個國情班。以往我到訪北京務必以公事為主,每次也沒有仔細看清楚北京的景點及地方文化,匆忙地略過便要離開。今次實在難得,我可以與一班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朋友一行廿二人到北京上國情班,還有半天的時間給我們遊覽北京景點。起初我很擔心一連七天的課程我是否能完成,因為很久沒有上課,這次還要朝九晚六坐在課室內上課,最重要是我身為班長,沒有理由走堂。

在北大上課這幾天,我很欣賞校園內的學習氣氛。這裏沒有因為國家的共產主義而影響教學,還記得有位老師在課堂中,狠狠地批評共產主義的弊處,他們自由的氣氛實在難得。在課堂中我們學了很多國情及國家政策等題目,你也想知我們學的是什麼?你看看下面個課程概要便略知一二。

一、 近代中國基本國情
二、 中國政府機構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三、 中國加入世貿后的經貿政策
四、 中國十一五IT科技發展政策
五、 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及前瞻
六、 中國能源狀況及發展
七、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若干問題
八、 中國國家安全运等
九、 中國高科技發展及政策

我們的課程內容相當豐富,今次課程實在得益不少。每天完了課堂後,我們一班工程師便會外出聊天,有點像昔日校園生活一樣,與大學同學下課後到附近食店坐著閒聊。到課程的最後一天,我們有個簡單而隆重的畢業禮,在相中可見我們手持著北大所頒發的証書很開心呢!這七天的課程就這樣結束了。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農夫品牌


近來和家人逛超級巿場時,發覺越來越多農產品的包裝上印有生產來源地的資料。原來同一款蔬菜,如果是來自不同的原產地,價錢也會是截然不同的,有些甚至有幾倍的差別。

最近我在互聯網上看到英國人也特別注重農產品的生產地。而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選擇到〝週日巿集〞購買新鮮種植的蔬菜。原來英國人覺得〝週日巿集〞的蔬菜不但新鮮,而且他們可以有機會直接接觸到親自種植出這些蔬菜的農夫。這種直接跟農夫買菜的方法,能增加巿民對農產品的信心,亦可以確保食物的品質。

而在日本,原來該國農業利用特別的規格標籤,使每批的農作物也有個別的識別。農民必須自行將其生產的產品,以塑膠袋包好並貼上條碼;條碼上印有產品的品種、價格,有部份甚至連農夫的名稱及相片也放在包裝袋上。待出產農作物到各地巿場後,巿民能識別農作物的原產地以及生產者的資料。這種方法可以令巿民放心吃到新鮮的蔬菜,因為包裝袋印有農夫的姓名及相片,當食品有任何問題,農夫也需要承擔責任,最終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水平。我知道日本的巿民,當吃到新鮮的農產品,有時也會寄信給農夫以表謝意。

究竟這種新消費模式給予我們什麼啟迪呢?面對巿民趨向追求優質產品,貨品以平取勝已不是唯一有效的發展方向。眾所周知香港商貿並不能以成本價格與中國內地巿場直接競爭,建立優質貨品與商貿信譽才是一條可行的出路。最近阿里巴巴成功在港上巿,其實七年前我已與馬雲認識,現在他是全中國最大B2B商易平台公司的領導人。他能成功地將中國商易平台建立在互聯網上,顯示中國地大物博擁有很多商貿機會。而香港在這個商機處處的環境下,怎樣從各方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這務必要香港人繼續提升商品的質量,以及保持良好信譽條件,才能保持競爭能力。


刊於 《基督教週報》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發揮香港工程師所長 推動區域科技合作

全球經濟一體化固然帶來了不少發展機會,但香港各界、尤其是工程界和資訊科技界的朋友都感受到不少競爭壓力,現時需要面對來自全世界的對手,不能再局限於本土市場,而是要從區域經濟合作著眼。

筆者一直相信,香港的長遠發展不但需要特區政府大力支持發展科技,也需要切實推動區域科技合作。為了更深入了解國家對於區域經濟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的看法,在十月份中下旬,筆者以香港工程師學會資訊科技分部名義組辦了一個為期七日六夜的「國情班」,到北京大學「全職」學習。這次國情班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強本港的工程師,尤其是資訊科技業者,對國家相關行業政策的認識;另外要拓展與國家政策部門(例如信息產業部)的正式溝通渠道;及加深了解國家的架構和決策過程。

國家科技產業前景廣闊
國情班的內容主攻高新科技方面:包括「中國加入世貿後的經濟政策」、「十一‧五規劃及資訊科技發展政策」、「中國高科技發展及政策」,還涵蓋了一般性的「中國政府架構及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及「中國能源狀況及發展」等內容。負責講授的老師很有份量,有來自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的教授,以及商務部、信息產業部的高層。此外,學員又拜會了信息產業部,與其副司長就軟件產業發展及知識產權保護展開座談;還參觀了一家大型軟件開發商。

說到高新科技方面,原來早在建國初期的1956年,國家已經定下了「向科學進軍」的指示;在1995年更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在十一‧五規劃中,又明確列出了十六字的指導方針, 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將會是國家未來十五年的高新科技發展方向。具體目標方面,要在2010年達到信息產業總收入為10萬億元人民幣(3.84萬億元人民幣);對網絡和通訊技術而言,固網和移動電話用戶分別要達到4億(3.5億)和6億(3.93億)。筆者已把2005年相關數字列在括號內,如果把這些數字和2010年的目標數字相比較,便可以想像得到其發展充滿挑戰性,對我們業界而言可謂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况且,其他如軟件開發、集成電路技術、數字音視頻技術等等(在十一‧五規劃中,列出了十五種需要集中發展的「重點技術」)還未包括在內哩!

香港工程界可盡力配合
當然,要成功達致此等目標,需要作出極大努力,尤其在人力資源及建立和鞏固制度方面。筆者相信,香港工程界的專業人士,可以透過下面幾方面,發揮所長,加以配合,作出貢獻:

1)人才培訓——眾所周知,香港人具有國際視野,亦有廣闊的國際聯繫網,且與國內文化差距較小,足以成為國內科研人才「走出去」面向世界的一個培訓基地。
2)創建跨區域合作——憑藉香港的獨特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很容易與國內及東南亞甚至東北亞地區,成立跨區域網絡。小如港深合作,大至結合東亞地區(包括日本、韓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舉辦學術或經濟研討會,聯手發展科技,制訂技術標準,針對地區需要,創建品牌,保障區域利益。
3)研為商用——香港人具有靈活的商業頭腦,又有創業精神。我們可以將學術或科學研究成果商業化的成功經驗,帶給國內不同的科研機構,並且幫助他們好好地選出商業化成功機會高的項目,集中發展,以提升「政產學研資」相結合的成功機率。
4)管理制度——法治精神及優良的管理理念,亦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因素。我們可以將這些管理制度,推介給國內機關領導,好使他們能明瞭其優點,推行到其機構內,建設優質企業,拉近與已發展國家的價值觀,並與世界先進國家的經濟接軌。

筆者相信,香港的優勢在於人才,至於如何在區域經濟、尤其是科技合作方面確定香港的角色,發揮本地工程師和科技業者的所長,是值得專業人士深入探討的課題。

載於《文匯報》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07

再見大肚腩


在互聯網上有個流傳的有趣故事,故事是講述人與豬的分別。假設一個人能懂得吃、睡覺、工作和玩樂,而豬能懂得吃和睡覺,所以人等於豬加工作加玩樂,人若減去玩樂便等於豬加工作。即是一個人如只顧不停地工作,不會玩樂的,那便等於一隻只會工作的豬。這當然是一個笑話,實際上在這個電腦時代,我們常對著電腦工作,肥胖已成為現代人的一個危機。

作為一個懂得關心員工的上司,早前聯同幾位好友,在科學園舉辦了午餐飯局,邀請了城中名人著名藥劑師龐愛蘭講解健康課題。她的講解非常有趣,當中她介紹了一個獨家減肚腩秘方,隨後參與者在結束後更不斷送電郵要求索取秘方的資料。秘方中的材料有黑木耳、去核紅棗、瘦肉煲大約四十五分鐘便成。實在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湯水,既方便又可以減肚腩。難怪大家也對秘方甚有興趣。

一項國際性醫學調查發現,原來香港人大肚腩情況與西方國家相若,調查於二零零五年進行,全球共有六十三個國家、逾十八萬名病人參與,當中包括四十名香港醫生及超過二千名港人。二千多名受訪者中,四成人有大肚腩,當中以女性人數佔六成四,男性佔三成六。普遍人男性大約在三十歲開始肥胖,而女性則在大約四十歲才出現。男性腰圍以三十五點四吋就算是大肚腩,女性以三十一點五吋為標準。你是不是那四成人的其中一位呢?

除在工作以外,我經常鼓勵同事多積極參予運動項目。還記得上一屆全港性馬拉松比賽,公司鼓勵了不少同事參加半馬拉松,更有些體魄較好的同事參加全馬拉松。每年香港也有不少全港性運動比賽,例如百萬行、毅行者等。公司在零四年亦贊助一隊「快譯通」員工組隊參加樂施會毅行者籌款活動,隊伍並成功完成麥理浩徑全長一百公里的路程。鼓勵同事參予運動,不但可以強身健體,更可以從而讓同事增加士氣,實在極得支持。

一間企業要為業務灌入增值元素,除了是金錢的投資外,人的元素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我的公司也是常為著員工著想,提供一些健康知識及活動,好讓他們能夠有健康的身體為公司發展繼續努力。


刊於 《基督教週報》

Wednesday, November 07, 2007

如何發揮教育樞紐的潛在優勢?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公佈了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的排名榜,香港科技大學首次全球奪冠,這說明了本港大學的優秀學術水平,早已是舉世所推許的。但引伸而出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善用這個優勢,培養出更多的高級管理人才?

科大EMBA排名冠全球
全球化競爭不僅是市場的競逐,更重要是人才的爭奪。曾特首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也宣佈會推出一些新措施,以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港讀書,例如提高非本地學生入讀本地大學的學額,放寬他們畢業後尋找工作及就業的逗留安排,等等;但筆者認為,特首沒有把重點放在培育高級專業人才(尤其是博士、博士後)方面,未免有點可惜,亦徒然浪費了香港作為區域教育樞紐的潛在優勢。

香港地方細小,卻擁有八所大學,而這些大學都是具備種種優勢,既開放而多元,又能延續歐美先進教育模式,並且可以和國際接軌。香港也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對外聯繫四通八達,種種條件都足以吸引其他地方的優秀學生來港,修讀高級學位課程。以科大的EMBA顆程為例,五十多名學生每月兩個周末從不同地方乘飛機到科大上課,並沒有造成甚麼不便。

培育高級人才市場大
其實,高級人才的培育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根據中國教育部本年五月公佈的統計數字,內地在二○○六年有普通高校1867所,本專科畢業生達到377.47萬人,但卻只招收了34.2萬名碩士生和5.6萬名博士生。相比之下,以香港之優越條件,實在可以吸引更多的內地優秀本科生來港修讀高級學位課程,很有發展前景。

其實,香港自身也是迫切需要培育更多的高級人才,以應付未來的發展需要。特區政府已正式落實了「三三四」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學制,到了2012年,全港各大學將採用四年制,相應需要更多具備博士或以上高級資歷的教學人才,政府應未雨綢繆,創造合適的配套措施,因為若現在不加緊培養這類高級人才,屆時便可能需要花更多資源從其他地方引進,必定是事倍而功半的。

本港研究生比例偏低
事實上,全球國際級學府都處於重點發展科研之大趨勢下,本港各大學也不敢怠慢,紛紛探討如何可以迎接三三四學制而增添一己之教學和科研實力,據悉,港大和中大醫學院正招兵買馬,打算在兩、三年內增聘數十名教研人員。可惜,施政報告並沒有顯示出政府在這方面有任何的規劃或資源安排,看來,政府只怕是在坐等著輸入「高級外勞」罷了!

此外,為配合本港知識型經濟發展,政府有責任致力培育各類專業人才,無論在教學或研究方面,都必須擴闊學生的視野,可行辦法之一,是盡快提升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不少學者指出,國際一些著名大學,其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都趨近1:1,但本地院校的研究生比例卻明顯偏低,以港大為例,目前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也都只是1:3之比,港大雖然希望未來數年能推高比例至1:2,但卻一點也不容易,因為政府允許的名額有限,學校若希望增加研究生數額便要自行籌款。筆者認為,政府在財政充裕情況下,是可以考慮增撥這方面資源的。

總而言之,香港無疑已擁有一些潛在的專上教育優勢,可以發展為區域性的教育樞紐,但政府對此不能只停留於在施政報告裡的表態支持,而要及早作出詳盡的規劃,否則,不單教育樞紐之好夢成空,其他領域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的牽制,長遠而言將勢必影響香港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刊於 《星島日報》

Tuesday, November 06, 2007

盡責董事

近期香港恒生指數已升達三萬多點,巿民投資股票的情況亦相當活躍,部份參與投資股票者更趨向年青化,這是值得關注的。我覺得假若巿民有足夠資金投資股票作保值之用,固然是自然不過的事,但現在的投資者會否只是盲目追捧某一隻熱門股票,而沒有真正了解該公司的狀況呢?

據悉,根據《公司條例》註冊而仍在公司登記冊上的公司總數為五十九萬一千九百四十四間,上巿公司約過千間,我也是其中一間上市公司的負責人。究竟怎樣才可以確保巿民所投資的上市公司能有妥善的監管,使這些公司不會因為管理不善而導致小股東蒙受損失呢?

其實,政府對上巿公司的要求也頗嚴謹。作為一間上巿公司,須要有三位非執行董事,而每位非執董亦需要擁有個人的會計及專業資歷。另外,董事的職責也越來越重,問責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何政府對每間上巿公司的董事要求如此嚴謹呢?香港近年經濟趨向良好,每年上巿的企業也持續增長,並且越來越多國內企業來港上巿。加強監管上市公司,就是要維持香港經濟體系的穩定性,以及保障一般小股民的投資權益。

近日,有幾位好友力邀我加入「香港董事學會 –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Directors」。起初,我慎重考慮了一段時間,因為加入這個會的會費也不便宜呢!但我了解過這個學會的創辦有較清楚的理念,即是強調有關公司董事的操守、誠信及責任等等須要有標準、規則及指引,對此我甚為認同,所以我決定答應加入該學會。學會每年定期舉辦課程培訓董事,著重策略性和遠見性,以提升董事的專業水平。以往,學會也有舉辦訪問團,到訪國內及英國等地同類學會,以開拓網絡和進行專業交流。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在法律制度、專業管理等方面也有相當良好的機制。我相信,只要每間企業的最高層領導、董事等能夠做好個人本分,建立良好的管治模式,不斷提升個人的專業能力,為公司長遠發展定位謀求建設性方向,是董事為有關公司及其一眾小投資者應當履行的責任。

刊於 基督教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