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04, 2006

「單」靠知識型經濟是不行的


九月三十日相約了一班朋友一起共晉晚餐,其中包括葉劉淑儀及匯賢智庫的成員。席間大家談及香港現正逐步走向知識型經濟,而且深信知識可帶來力量及財富。難得這位對科技不太熟悉的前高官也加入了我們的行列,談起IT經來。受過美國矽谷的洗禮果然不同,她也開始認識科技和明白到科技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認同業界同僚對科技的投入與熱情,因為科技產業是持續發展的必然因素。

之後,在星期一假期,一班中大電子工程系的校友相約和前系主任林逸華教授品茗。碰巧也討論「知識型經濟」這個話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擔心香港年輕新一代的成長和出路。此話何解?因為在「知識型經濟」的旗幟下,未來的畢業生會漸漸走向兩極化:專業人士(如校友們)的子女,升學就業會比較順利;但對於低收入的家庭,由於父母無法為子女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所以課業很容易追不上,更令人感慨的是,在現時教育制度之下,就算成績不好也要被逼升班,故此我們發現不少會考零分學生,他們也趕不上這輛「知識型經濟」的列車。

相對以往「學徒制」,就算讀書不成也可以在基層工種找機會發為,例如年輕人可以加入做三行、行船、理髮、美容、飲食、工廠、小販等等。年輕人可以跑去拜師學藝,只要有一門手藝,就能養活一家幾口,而有點生意頭腦的,也可以乘機創業。以往工業興旺,的確為年輕人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大家無分學歷也可以對當時的經濟發展有所貢獻。但如今工廠皆往北移,市場競爭又激烈,校友都慨嘆,那一班教育水平不高的同學將來應該如何自處呢?

能否提升會考成績不佳的同學的技能,乃是教育界的一大煩惱。縱然如此,我們亦不能因此對「知識型經濟」卻步。再者,知識型經濟可說已是大勢所趨,而推動資訊科技就是必然之道。我們需配合中國提倡自主創新的科技發展政策。與此同時,我們應從大學招生開始,慢慢培訓新一代優秀的科技菁英,幫助香港在知識型經濟的轉型。

但另一方面,政府不妨考慮多投放資源發展一些經濟活動讓非專業人士參與,以拓闊他們的發展空間,例如在服務業及旅遊業吸納這些未能接受大專教育的一群,並提供有關培訓,提升他們的技術及服務水平。

我相信這樣雙管齊下,才能平衡社會經濟發展,不同階層也能融洽共處,香港亦能渡過這個痛苦的轉型時期。我希望不同背景及學歷的青少年,最終都能找到自己路,並各展所長,為社會作貢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