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6, 2007

人際連鎖網絡


偶爾會想起一些舊朋友的名字,當打算再次聯絡時發現某些電話已不能接上或號碼已更改。近年網絡世界流行交友網路服務網站,這些網站不但給予我們一個強大的聯絡儲存服務,更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全世界的人,從而增強個人網絡的範圍。

或許你曾聽過youtube上載短片網站,在網上可以與其他人分享短片。近年社交服務網站也流行起來,其中一個較為熟悉的Facebook,單在香港已有五萬三千多人成為會員。跟據資料搜集Facebook是一個世界性的社交網路服務網站,會員人數達二千五百萬名。「The Facebook」由哈佛大學幾位學生於2004年2月成立了,月底,已過半數哈佛大學學生於Facebook註冊成為會員。及後Facebook的勢力伸延至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及波士頓學院。

最近,我也親身體驗了Facebook的威力,由我登記成為會員開始,不出三天便有超過60位朋友加入我的紀錄內。該網站不單可以連結個人朋友網絡,更可以認識朋友的朋友,讓人際網絡群不斷擴展。以往很難才找到舊朋友的通訊資料,現在透過社交網路服務,能快速地再次與他們聯繫。曾幾何時,我們在互聯網上可以隨意認識新朋友,但是對方資料的真偽實在難以判斷,時至今日我們的朋友群再不是隱藏身份的神秘人,而是真正認識的朋友群體,這能有效地關顧身邊的朋友及即時知道他們的最新消息。這類社交網路服務網站令我聯想起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一個小世界效應,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

我們每天的工作也相當繁重,但藉著Facebook大家可以隨時給朋友一個慰問或鼓勵,關心朋友須付出時間,但也要好好分配避免過份投放在網絡中而影響工作。我已成為Facebook會員,如果你也有興趣跟我作個朋友,可以在網站搜尋Samson Tam與我聯繫,或者會發現當中某一位朋友是互相認識的。

刊於 - 基督教週報

Thursday, August 23, 2007

一站通是真通還是假通?

香港政府一站通(www.gov.hk)日前正式啟用,筆者參與了啟動儀式。當日出席主禮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多番強調政府會支持推動本港的科技發展,現場所見,他也有認真地留意網站的實際運作情況。

一站通是為了取代先前的info.gov.hk網站,宗旨是讓市民方便地取得政府的一系列資訊和服務。網站也設有流動版,讓市民隨時隨地接收公共資訊,又設置了以15至24歲青少年為對象的「青少年」分站 http://www.youth.gov.hk ,相當全面,看來政府是有心推動網絡生活化和普及化。

無可否認,一站通的版面設計和分類略為保守,互動性也有點不足,但其資訊排列方式清晰易明,較舊網站有不少進步。對於有評論者認為,一站通的設計像早年雅虎之類的入門網站,以目錄做分類,並非較現代的Web 2.0方式,像Google般的簡約設計,是有些脫節云云,筆者對此不敢苟同。須知一些互聯網使用者仍然不太熟悉中文輸入,卻同樣希望在政府網站找到所需資料,這時目錄分類正是最好的排列方式。此外,也有用戶只想「八掛」一下政府的最新消息,並不一定知道自己想看什麼,這時使用搜尋器並不適合,把重點新聞放在首頁,是「正路」的做法。其實,如果用戶真的在目錄分類找不到所需資料,隨時可以使用右上方的搜尋,這也是多數人認同的網頁設計方式。

有趣的是,「一站通」的流動電話版卻像Google介面,只有一個搜尋方格在正中央,設計相當簡約。若用戶不使用搜尋器,也可按「跳到主要內容」瀏覽各項分類,也是恰當的做法。不過,其「主要內容」約有四、五十項之多,又使用太多Javascript,不是所有手機的瀏覽器都可以對應,以致很多頁面都看不到。無疑,手機畫面細小,資訊需求也不同,不能把網站上的內容照搬,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內容幾乎用不到,距離user-friendly仍有十萬八千里。

不過,該網站有適用於本港居民、商務貿易、非本港居民和青少年的四個選項,能針對不同人士的需求而顯示相應的資訊,是值得一讚的設計。其中以青少年為對象的www.youth.gov.hk,內容正面,整體方向值得鼓勵。例如,其中一篇「牽手比接吻來得珍貴」和「幸福鼻血」等,內容簡單卻發人深省,是老幼咸宜的精彩小品。

筆者覺得,該網站在互動性方面顯然較為欠缺,尤其是只有單向的發放資訊,卻沒有讓人回應的渠道。當然,官方網站不宜隨便開設論壇,遇上無理取鬧的人漫罵或搗亂,的確難以控制。不過類似回應信箱的功能也應該設置,像筆者十分欣賞青少年網內的散文,想讚賞一下編者,也沒有渠道可以發表。

政府如果想要進一步加強網上服務,筆者覺得應從解決電子證書的問題著手。現在無論登記做選民,又或是網上報稅,都要用十分麻煩的電子證書。事實上,今時今日即使進行銀行服務或是股票買賣,只須密碼或以信用卡認證便行,政府的電子證書做法有點過時。如果選民登記或網上報稅等服務仍然如此複雜,實難吸引市民進一步應用政府的電子服務。不過,「一站通」在內容排列、設計和功能等方面,比以往有所改進,對推動政府電子服務普及是一個好的開始。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PRD faces domestic R&D threat

http://www.cw.com.hk/computerworldhk/article/articleDetail.jsp?id=447201

The recent research report released by the Federation of Hong Kong Industries shows that the econom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re outperform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their relative levels of competitiveness. The overall Business Environment Ratings, comprising the five major areas of government policies, legal protection, production operations, social, cultur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lso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upport services, show that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urpass thos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is clearly signals a warning to Hong Kong as well as the PRD region. If we do not act fast and force through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the PRD, there is a distinct risk that we will be left behind in the race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

The report titled: "Made in PRD: The Changing Face of HK Manufacturers" points out tha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re not comm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round 65% of enterprises do not endeavor in an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is means that these enterprises are still engaging in low value-added businesses and staying in the low-end of the value chain. Even for those who conduct some forms of R&D work, their R&D expenditures still comprise only 2-3% on average of their total revenue. In the face of up-and-coming competitors from other mainland cities in China, the strategy of these PRD enterprises in continuing the tradition of "low cost and low input" would doubtlessly be a recipe for losing market share and being put out of busines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Rising competitionThe competition fro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clearly becoming significant. The annual growth rates of R&D expenditure and R&D staff in the YRD region are 28.9% and 12.1% respectively. These compare with 15.5% and 8.1% for the PRD region. Moreover, the growth rates of populations with tertiary education background in the PRD region and HK are 10.4% and 8.4% respectively, which pale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11.2% in the YRD region.

Despite that the R&D productivity of the PRD region is not worse than that of the YRD region, and that the total R&D expenditure as a percentage of the GDP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1.09%, which ranks 3rd after Beijing and Jiangsu an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0.7% of Hong Kong,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rapid growing YRD region is still very much apparent and unmistakable. While Guangdong Province, Beijing and YRD region are striving to develop to become the regional R&D centers, what is HK's position and our road ahead? Can we restore our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become the leader of our home country in the future year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is is a pivotal question that demands we all deliberate carefully.

Why are there so few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R&D work? What are their concerns? High R&D costs, difficult to recruit high-caliber R&D experts and insuffici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re the three major factors behind this. In addition, about 53.5% of the enterprises point out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o identify or source R&D partners. All these are concrete obstacles that we need to overcome if we want to promote a higher R&D input from HK enterprises.

I really hope that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can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Singapore, South Korea and Ireland, and take a bold step to propose policies such as tripling the R&D tax deduction to encourage more R&D input b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is is necessary for the SMEs to transform successfully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is also helps attract more overseas technology enterprises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Hong Kong, and ultimately this will benefit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Article published in Computerworld

中小企創富錦囊

Saturday, August 18, 2007

粵港服務外包專題文流會

軟件外包其實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早在二十年前香港已開始發展軟件外包了,但是香港卻沒有如印度及愛爾蘭一樣,已成為區域軟件外包中心。雖然香港有背靠祖國的優勢,香港及廣州軟件公司的力量在有關方面,暫未形成氣候。其實不少業內人士已先知先覺,可惜要發展外包產業協商需時。

『香港軟件外包聯盟』在今年六月成立,其17間公司會員均經過甄選,以保證軟件外包的品質。去年五月成立的『廣東軟件出口委員會』的秘書長王若真表示,香港與廣州協商已多時,但到今年七月中才開始兩地第一次的聯席交流,當中有不少細節需要討論及落實。

在是次交流會上,與會者大多與外包有關的財務問題,例如︰客戶可以藉外包節省多少成本,以及香港和廣州之間如何分工分賬等。當中粵方的奔步電腦總經理陳京懷先生指出我們不能短視看待軟件外包公司與客戶間的合作,因為長期合作才能節省更多。而港方的科聯系統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吳長勝先生補充規模小的項目 (少於500人)在節省成本方面作用不大,這是因為前期培訓、人員磨合及技術支援上需要花上一定的金額,故此,具規模的長遠發展項目才可收回成本及錄得利潤。

在內地從事外包業務多年的香港活樹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偉賢先生也坦言廣州的經營成本太高,外包業工資成本必須達美國的十分之一或跟印度相若,在國際外包事場才有競爭力。 而香港軟件外包聯盟召集人吳志成先生提出建立品牌的重要性,廣東軟件出口委員會理事長孟霖先生強調品牌是地域性的,並不在於單一公司或城市,他熱切期望粵港或珠三角能成為著名的軟件外包中心。粵方的樂庚軟件總經理王永平先生亦提醒大家是合作伙伴而非競爭者。

香港要繼續發展軟件外包業務,不單依靠本土的資源,借靠粵港及珠三角地區的有利條件合作是大勢所趨,只要各方面和衷共濟才有機會踏上國際級軟件外包中心的稱譽。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MSc IE 十周年


識左黃寶財教授 ( PC Wong) 都一段時間,最近佢邀請左我去佢地 MSc IE的歡迎晚宴,原來互聯網工程碩士課程是由Prof. Michael Chang 創立,今年已經踏入十周年,並由PC新官上任,擔任Programme Director。

當日聽PC 所說,他做了e-Education 多年,發現不少中小學的資訊保安不足,只有一半有防火牆及防毒軟件,不過它們很少會至少一個月更新資料一次,缺乏保安意識,令黑客隨時有機可乘。在坐有不少碩士學生是中學教師,希望他們聽到教授的話之後能有所警惕。

這個的課程有明星級教授Dr. LO Wai-Shun 任教,他們今年更重金禮聘Dr. TAN Christopher任教新加入的Knowledge Management 課程,加上對教學很有熱情的Prof. Rosanna CHAN 擔任副課程總監,實在值得向大家推介。傳說中Dr. Lo 的課必定會坐無虛設呢!

在介紹課程特色的時候,Rosanna 說定期會有ICT Leaders Seminar Series,讓同學們可以在這些領袖身上偷師,我也希望我的科技界老友有時間可以去下大學講TALK, 勉勵新一代的科技人,一同講下新科技的發展,一同進步。

http://www.ie.cuhk.edu.hk/index.php?id=230

Saturday, August 11, 2007

騎士精神

北京奧運進入一年倒數的階段,香港亦有幸成為奧運馬術項目的一個舉辦場地。為迎接奧運,早前沙田舉行一場奧運馬術預演賽。在19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已有馬術比賽項目。由1912年起,奧運會馬術比賽開始確立了場地障礙賽、盛裝舞步賽及三項賽的三個項目。但為什麼會有盛裝舞步賽這個特別的項目呢?我曾問一位熱忱馬術的朋友,原來馬術比賽的項目是與騎士精神有著一定的關連。

歐洲中古時代的精英戰士,與農民、教士和那些靠自己的技術當上騎手和戰士的人有所不同,他們總是秉持著一股直俠仗義的精神,並遵守騎士的規範,這就是所謂騎士精神。因為騎士的勇武和榮譽是他最重要的美德。勇武指見義勇為,不畏縮,視死如歸,是英雄本色。榮譽是上則只對領主效忠,中則只對同僚守信,下則不欺凌弱者;有仇必報,但必須公平,不得乘人之危,暗發冷箭。
騎士甲冑既笨且重,夏日穿在身上更悶熱不堪。但長途旅行,時有遇敵之憂,又不能無備,所以「騎士精神」又包括一條「不可襲擊非武裝之騎士」。一位標準騎士必須給予對方充足的時間,以作戰鬥準備。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騎士精神也加入了紳士的元素,因此「禮貌」是他在這方面的美德。所謂「禮貌」就是指儀表和態度上的合乎禮節。由此可見,盛裝舞步比賽是由此而來的。

回想香港過去廿年,香港人面對不少風浪,當中面對回歸前的擔憂及回歸後的種種適應,特別是內地急速的發展,港人經歷接踵而來的競爭與挑戰,那份勇氣及膽量是值得稱讚,不畏縮的表現,贏得榮譽和成就。香港人的西方教育文化與國內不同,香港商界仍然堅守著一份尊重信用,尊重法規的原則,建立出一個良好商譽的稱號,也合乎騎士精神的美德。

香港土生土長的我,過往一直同香港人一齊挑戰風浪,我們也有著騎士精神的特質。不論在商場上或參加社會服務,仗義和紳士風範一向是我堅守的原則。

Friday, August 10, 2007

ITJC 午間研討會


8月8日,這個孖八的日子,既是會考放榜,ITJC 今年第一次的午間研討會。今次請來是新任商務及經濟發局局長馬時亨。
我們一眾IT人準時到達中國會,聽到不少在新界及九龍上班的IT 友好,為了去中環已安排好當天行程,盡量安排在香港或九龍一帶開會,真是善用時間。
新任會長黃錦輝教授劈頭第一句已經向局長表示我們IT界同業在能加範圍內是樂意為局長效勞。局長表示希望大家就「政府一站通」網頁給予意見。
大家不要以為ITJC 只會搞國慶、搞IT GOLF及一年一度的研討會,今年更會主辦一系列的午間研討會,傳聞下次的嘉賓是新任財經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希望當日出席的26個IT界會頭,第日會多些出席支持呢位新任會長所搞的各項活動,聯繫下我地IT 同業之餘,也聽下嘉賓的分享。

Thursday, August 09, 2007

政府一站通你點睇?


外遊回港後,我參與了香港政府一站通 http://www.gov.hk/ 的啟動儀式,又見到了主禮的馬時亨局長,他近日多番強調政府會支持推動本港的科技發展,現場所見,他相當留意該網站的實際運作情況。

香港政府設置官方網站非自今日始,新網站是為了取代先前的info.gov.hk網站,宗旨同樣是要為市民提供一系列的資訊和服務。

我樂於見到政府願意推動網絡生活化和普及化,例如該網站既推出了流動版,讓市民隨時隨地接收公共資訊,又設置了以15至24歲青少年為對象的「青少年」客戶群類別http://www.youth.gov.hk/

當然,新網站的互動性顯得不足夠,版面設置和分類也偏於保守。但羅馬非一天之內可以建成,新網站要迎合不同客戶群的需要和興趣,還需虛心聽取用戶的意見,不斷改進。

最關鍵的是,用戶--全港市民--要積極向政府反饋意見,讓政府能夠聽到你的聲音。齋講無謂,行動最實際,大家得閒應該click入去睇一睇,之後不妨各抒己見講一下「你點睇?」

Wednesday, August 08, 2007

聽應科院暫代行政總監「解畫」


前些日子,應科院的一些管理問題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議論,人事方面也有所變動。日前,我與幾位科技界朋友登門拜訪了暫代行政總監楊雄哲教授,希望就如何促進本港的科技發展,跟他交換一下意見。

楊教授雖然剛上任,卻發現應科院其實已有不少優秀的科研人才,他很希望通過應科院這個平台,結合本港各大學和科技業界的力量,為本港的科技發展作出一些貢獻,尤其希望務實地培訓一批本地的年青科技人才,以促進本港的長遠發展。由於這些計劃仍待落實,楊教授稱暫時要對有關細節「賣個關子」。

昨日參與晤談的,其實已包括了來自大學和科技業界的幾位朋友,他們對楊教授推動本港科技的熱誠留下了相當難忘的印象,更希望他的鴻圖大計早日得以落實。

Tuesday, August 07, 2007

成事靠借力

每當聽到「借」這個字,自然會聯想起近期一個個熱門信貸電視廣告。借一詞好像與錢結下不解緣,也通常被冠以負面的感覺。最近我看過本「借力 – 成大事者,都是借力高手」一書,內容講述怎樣借助其他人的力量成事。

文章內容中提及;「借力」就是「借用」自己以外的各種力量,幫助自己解決問題或者克服僅僅依靠自己之力難以完成的任務。「借力」的本質有三,即借力借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借力借的是相互之間信任;借力借的是有利可圖。「借力」的三個不同的階段與層次。「知道借力」是第一階段,是從思維意識上知道自己因短缺需要借力,並且認為可借,這是思想層面;「借到力」是第二階段,是從思維意轉移到行動上來,通過分析判斷,知道哪裡有可借之力,並且用什麼方式、方法把它借到手,這是行動層面;「借好力」是第三階段,是通過「借力」活動使自己獲益、出借人獲益、社會獲益,是一個多贏的結果,至少是一個利己而不損人的結果,這是思想境界方面。

還記得我發明了電子字典後,因公司規模還小,「快譯通」品牌知名度及認受性不足,我們嘗試借助當時英文權威人仕的力量推廣品牌,所以冒昧邀請劉家傑擔任「快譯通」的推薦人,經過他詳細了解我們產品的實用性後,才答允作「快譯通」的推薦人。以「快譯通」的實力及劉家傑的專業權威,很快我們便達到雙贏原則。

建立品牌需要借助力量,而參加選舉也不能單靠個人力量。三年前的立法會選舉,以沒有政黨背景支持我的情況下,是不足夠應付選舉事宜,所以我把為業界服務的理念與其他業界朋友分享,有幸得到他們義務成為選舉智囊,更在街頭爭取選民支持,雖然選舉落敗,但贏得友誼及信任。

香港回歸十年,單靠本土的資源實在有限,假若我們借助中國內地未來發展的優勢,建立國際信譽與鞏固根基,我相信香港定能再次創造出更多的發展。

Monday, August 06, 2007

招待「中文大學暑期工程學院」同學



七月仲夏放暑假,是學生們展開另類學習體驗的最佳季節。七月底,權智位於東莞的廠房,就招待了一批來自「中文大學暑期工程學院」的同學仔。


這個為期兩週的夏令營,是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聯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合作舉辦,目的旨在透過不同的課題研習、參觀、小組活動讓這班來自不同中學的中六預科生,加深對工程學的認識以及體驗一下大學的校園生活。不說不知道,原來報名的同學都要經過校長的推薦,再從中挑選出成績良好以及對工程系有興趣的,所以能夠參與這個夏令營的同學,都是精英之輩。


這樣有意義的活動我當然鼎力支持,所以我特意安排了東莞的同事設計了一條參觀路線,可以讓同學們沿途參觀一部電子辭典由模件整作、上色、絲網印刷、裝嵌,到測試、包裝等整個生產過程。藉著此行,同學們不但能切切實實地接觸到應用工程學,而且能夠認識到工廠管理對產品質素影響。


如此節目豐富的暑期活動確實難得,希望這班科技小精英完成夏令營之後,除了留下難忘的回憶之外,還提昇了對工程學的興趣,因而日後選修工程學,為香港科技發展出一分力。


Friday, August 03, 2007

科學園商福午間聚會

近期商福和頌恩堂在科學園開展了數場的午餐會,我也在其中一次的聚會中擔任講員。記得半年前曾為商區福音使團擔任過其中一個聚會的講員,與商福的Winson在閒談間提到科學園其實也是一個甚有潛力的午間福音聚會點,亦可令一班在其中工作的基督徒聚在一起燃點出神的光芒。之後,我們各自為此禱告,數月後,神應允了我們,科學園的聚會終於開始了。商區福音使團是一個基督教機構,目的是向商界人士見證基督,推廣商區福音工作異象和使命。而頌恩堂是大埔一間發展甚快的教會,他們有異象支持科學園的福音工作,在梁永善牧師和他的團隊積極參與下,科學園的事工就此開展了。

在當日的科學園午間聚會中,我主要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過及其後參選立法會議員的目的。以往在教會,每當我要為某些事情作決定時,也會先諮詢牧者,這在我創業的時候也不例外。還記得當年牧師問我抱着什麼心態創業,我回答說自己想體驗更多,經歷更多,以豐富人生。現在,由創業至今已有十八個年頭了,其間,每五年我便會為自己的人生重整一次。我認為作一個老闆比作一個員工難。在商業社會中,往往會遇上不同的衝擊,而推動我繼續努力工作的動力,就是相信神會保守自己能作好本份,亦相信這是神給予我在世上的工作和角色。

我在數年前曾閱讀「人生下半場」這本好書,內容啟發了我思想我的人生下半場。上半場多數人也是建立名利、好伴侶、成功等等;但到下半場時便要開始學習付出及施予,實踐人生意義。三年前我參加了立法會功能組別資訊科技界議員的選舉,那次我學懂了人生另一種功課。還記得某次崇拜中講員提到哪處最黑暗便要到哪裏去工作,神啓示在黑暗的地方要有正義光明,不知道這是否神要我在政界中有所參與。當時我為了要清楚參選的目的,我諮詢了蔡元雲醫生,並在他的支持下開始了選舉工作。參選時我學習到,在工作中我的身份是一位老闆,但在參選時的身份就是別人的聆聽者,服侍者。我要用耳朵聆聽界別的聲音,在服侍中賺取不同人的選票。這次的參選改變了我對人生的看法,雖然最後我未能勝出,但是這次參選確實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這真是寶貴的一役。

轉載 基督教週報 - 放眼世界